我省260余部民间叙事长歌入选中国民间文学大系

湖北日报讯(记者王晶、通讯员黄超芬)11月27日从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获悉,《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湖北卷》(以下称《大系》)中“咸宁长歌”和“夷陵长歌”两卷按照每卷100万字的规模,经编纂、审定,基本定稿。两卷分别收录咸宁现存民间叙事长歌近100部、夷陵长歌160余部。

上世纪学术界曾有“汉族无史诗”的论断,认为汉民族没有长篇的叙事诗产生和保留下来。20世纪50年代初,民间文艺工作者在湖北崇阳、蒲圻(今赤壁)一带搜集了汉族长篇叙事诗《双合莲》《钟九闹漕》,咸宁长歌就此进入学界视野。原咸宁市民协主席万立煌介绍,咸宁长歌产生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目前可以确定的咸宁长歌早期作品为通山的《小樱桃》(约公元1788年),崇阳的《双合莲》(约公元1850年)。咸宁长歌用山歌(主要是五句子山歌)唱的民间故事绝大部分发生在当地。《双合莲》是讲述胡三保与郑秀英反抗封建势力、争取婚姻自由的长篇叙事诗;《钟九闹漕》是以钟人杰抗粮起义事件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

据介绍,咸宁民歌中的“山鼓”是民歌套曲,在插秧等劳作过程中伴随劳动开展演唱,一人唱,众人和。咸宁有民间歌会,“一河两岸对歌”、屋内“赛歌堂”、野外“擂台赛”、演出广场“表演赛”等等。孝歌等坐堂歌,则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由歌师、歌手共同或单独演唱。长歌以叙事为主,演唱中冠以“五更”“十二时辰”“十二月”“十想”“十绣”“十叹”“十恨”“十怪”“十骂”等标题的,均为叙事中的抒情唱段。其中,“五更”有“单五更”“双五更”之分;“十想”有“单十想”“双十想”之分;“说私情”有“单私情”“双私情”之分;逢“双”即为对唱。咸宁长歌呈现出叙事与抒情并重的特征,在讲述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婚姻自由时,常会加上一个道德教化的尾巴。

夷陵长歌的主要搜集整理者张定虎介绍,《大系》收录的夷陵民间叙事长歌,大多产生于明末清初。夷陵长歌以雾渡河民间叙事长歌为主,主要用于丧葬打丧鼓等场合,涵盖有神话传说故事、佛道故事、公案故事等。夷陵地处鄂渝水陆交通要道,民间文化交流便利,从题材来看,堪称长江流域(特别是中下游)民间叙事长歌的富集地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