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一条路折射出的“村落自治”智慧

11月6日,秭归县熊家岭村村道朱石路通车。

这是一条村民盼了20年的“连心路”。

村党总支书记孙大禄站在4.5米宽的朱石路上,心潮起伏。今年4月,为了修这条路,召开村民大会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这条路,到底修还是不修?20万元项目资金,我们到底是用,还是不用?”孙大禄将笔往桌上一搁,争论不休的几十名村民顿时鸦鹊无声。

“孙书记,这条路这次一定要修!哪怕只有我们8户,也要借这次项目机会,把路修通哒!”十二村落理事长熊仁才声如洪钟。

熊家岭村依偎在长江支流童庄河畔,从海拔200米的山脚到海拔800米的山坡,漫山遍野都是脐橙树。山下一条桐楚路沿着河畔通向长江岸边,山腰一条墓朱路绕过山顶通往山外。“下山的路,望得见,运不去。上山的路,运上去,背到脚发软。”熊仁才说,多花工钱把橙子背到墓朱路上,沿着山顶绕行20公里运出山去,“低山橙子”变成了果贩口中的“高山橙子”,一斤少卖两毛钱。

“苦啊!”家中有14亩橙园的熊仁军说,同样辛苦劳作,每年比同海拔、交通方便地区的种植户运费多花2万元,价钱少卖2万元。“路要是通了,这4万元完全可以揣进兜里。”熊仁军说。

短短的2.5公里,便可将墓朱路与桐楚路连起来。十几年间,村民发起修路3次,可每次都因为占地、毁树的问题无法协调而搁浅。

今年3月,秭归县脱贫攻坚“项目库”项目公示,其中“朱石公路”项目令村民们奔走相告,两条“断头路”,终于要接通了。刚欢喜了一天,隐隐的担忧就浮上孙大禄心头。

到村的项目,能不能实施下去?有限的项目资金,怎样修这样一条距离并不长,却遍布调地之难、悬崖之险、跨村之窘的连接线?

不出孙大禄所料,一连串困难摆在眼前。首先是少数人不支持,搅冷了大伙的热情,后面陆续有村民打退堂鼓。“怎么办?”孙大禄心急如焚,望着熊仁才和其他7名支持者坚定的目光,突然心里有了主意。

第二天晚上,群众会由村落理事会牵头,大伙讨论修路问题。路修不修?怎么修?地怎么调?树怎么换?不参与怎么办?开了十几场会,问题一件件捋清了。“谁参与谁受益,不参与不受益”成为大家一致认可的原则。

村落理事会成员是村民自己选出来的。修路中谁管账、谁负责调田、谁管协调、谁监管项目质量,都由村民自己说了算。遵照《村民公约》,短短一个月,田调好了。村民集资10余万元,补足项目资金缺口。

轰隆隆的开工炮中,挖掘机在悬崖上掘出了路基。群众推选的项目监管员每天六点半准时出现在施工场地,每日巡视10余小时。发现20余米质量不过关的挡土墙,他第一时间上报村里让施工方拆除重建。

朱石公路从相邻的擂鼓台村地界绕了一个弯,损毁了擂鼓台村几十棵树,但也让该村几十户村民搭上了卖橙“快车道”。孙大禄说:“这个项目虽然是下达到我们村里的,但公益事业没有边界。大家都作贡献,也都受益。后期共同管护,这条路才会成为真正的‘连心路’。”

朱石公路项目与秭归县脱贫攻坚“项目库”中其他项目一样,是由群众提、代表议、村决策、镇审核、县审定,按照“三个优选、五不纳入”原则优选入库的。2018年至2020年,秭归入选脱贫攻坚“项目库”项目达3982个,规划投资总额达35.13亿元。

怎样确保这些项目高效推进及资金使用安全?秭归县扶贫办主任向启平说,除了发挥县乡村三级项目监管主体责任,还将探索进行项目管理中的‘村落自治’实践。在项目落地与实施、资金管理及后期维护中增强群众参与度与认可度,激活群众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动性,提升精细化管理程度,确保扶贫项目效益最大化。(三峡日报通讯员 周华山 张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