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贤铸魂兴乡村 秭归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见闻

11月6日,中国SIV训练营在秭归县水田坝乡开营,21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滑翔运动爱好者走进秭归,感受乡村生活,体验屈原文化,在高峡平湖上空自由翱翔。

“村庄美、生活富、民风淳朴、文化深厚,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参训队员高中晶不由感慨道。

乡愁塑形,乡风铸魂,乡贤聚能。秭归县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引领脱贫攻坚及乡村治理,持续打造环境美、产业兴、人气旺的幸福乐园。

乡愁添新韵

走进两河口镇天池垭村,粉墙黛瓦,金橙闪烁。古色古香的围栏镶嵌在碧波荡漾的“天池”边,池中鱼儿荷下游弋,勾勒出一幅意境水墨画。村委会旁边的易地搬迁居民点中,以“记住乡愁、孝老敬亲、勤劳致富、国泰民安”为主题的墙绘生动细腻,引人遐思。

搬迁户梅春之指着墙绘上旧宅、新居对比图回忆道:“以前住着裂口的泥巴屋,一下雨就掉土,还不通公路。感谢共产党,让我住进了新家!”

磨坪村的王道金在危房改造后焕然一新的房屋墙壁刷上“共产党好!”四个鲜红大字。“党的恩情说不尽,写下大字谢党恩!”王道金用自编的顺口溜诉说缘由。

杨林桥及响水洞村,非遗文化上墙,传承百年的“杨林堂鼓”伴随“友邻相睦,佳音永传”的祖训奏响了新时代文明乡音。

“传承文化,铭记历史。让乡愁有根,外化于形,激发群众对美好家园的荣誉感、归属感和幸福感。”秭归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雷青松介绍,全县挖掘乡土田园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推出120多幅图文并茂、形式新颖的文化墙绘。铭刻乡情、凝聚乡恋、留住乡愁、绘出乡韵,用文化力量引导群众立五大壮志、改十大陋习、树九大新风。

乡贤聚动能

屈原镇屈原村,“三闾刺绣”传承千年。公益事业志愿者、青年创业带头人成为用屈原的“求索精神”跋山涉水寻访老艺人、学习古老技艺,在商海中几经沉浮,终于将“三闾刺绣”推向全国旅游文创产品市场,并荣获“2018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

成为义务开展技能培训,把古老绣艺传到千家万户。而今的秭归县,上千名妇女拿起绣花针,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绣娘李国群说:“以前缺衣少食,绣花让衣服更结实,越绣日子越穷。现在生活富裕,绣花绣出艺术品,留下了老祖宗的技艺也实现了经济收入。”

崆岭峡左岸的茅坪镇庙河村,世代流传着祖辈们的闯滩传说。听着爷爷闯滩故事长大的杜承军开过理发店、卖过麻辣烫、种过中药材。2014年,他流转了250亩土地,在长江边的乱石坡上一次次试验,终于打破“荒滩上长不出好橙”的魔咒,种出了一万株伦晚脐橙。带领66个贫困户加入脐橙种植合作社,带动全村发展脐橙800亩。他还投身公益事业,投资7万多元改善村里基础设施。一心想引领家乡群众共同致富的杜承军被人们称为新时代“闯滩汉子”。

秭归县秉承“品行好、能力强、威望高”的标准,在产业大户、乡土能人、道德模范、务工经商返乡人士等10类人群中,寻找“隐藏”“流出”的乡贤1200多人,担当新风使者、产业顾问,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为乡村振兴增添强劲活力。

乡景“活”市场

西陵峡畔的好风光,曾经留不住屈乡游子的脚步。

而今的西陵峡村,白墙青瓦马头墙,橙红橘绿花果香。村民们在江边的院子里种上白花桃、葡萄、枇杷、石榴、樱桃等小水果,成为湖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庭院扫干净,礼貌又热情。邻里要和睦,笑脸迎客人。”村党总支书记熊应刚说,乡村旅游的兴旺,引得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乡。大家一起订下《村民公约》,用文明新风迎接八方来客。

磨坪乡六家包村因3棵千年银杏树嬗变为一个优美的风景区。随着景区的开发、人才的回归,创新创业蔚然成风。

“以前往山外跑讨生活,现在响应政府号召回乡创业,好山好水带来好收益!”磨坪乡“云上居”客栈老板李明雄投资了200多万元,按星级酒店标准,将客栈打造成古朴别致的“梦里老屋”。李明雄说,三棵银杏古树扎根大地荫庇乡民,成为磨坪人民的精神旗帜,吸引着外出游子纷纷回乡,投身旅游服务行业、搞特色小水果生态种植、建设生态食品加工厂、做农特产品电商。

文明乡风浸润美丽山水,美丽山水激活创业前景。2000多名人才的回归,为秭归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今年10月,秭归继年初被列入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之后,又被列入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县委书记卢辉说:“我们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全省试点为契机,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落地生根,持续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效能,不断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三峡日报通讯员 周华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