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这里因“化工”而闻名。
依托丰富的磷矿、航运、水源等优势,宜昌市化工产业规模一度过千亿元。
如今,这里因“化工”而精彩。
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让化工产业告别“傻大黑粗”,进入精细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新阶段,也为宜昌高质量发展带来强劲新动能。
腾笼换得“俊鸟”栖
漫步长江猇亭段,沿堤望去,绿树、花草错落有致,不看老照片,很难相信这里曾是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的一排临江厂房。
“我们关闭了临近长江的22套生产装置,腾退出900多米长江岸线、800多亩土地。”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说。
壮士断腕,不可谓不痛,不可谓不难。
但兴发集团清醒地意识到,保护长江,企业不能只算经济账,且腾退的不仅是岸线资源、生态资源,也是为企业腾出精力、腾出空间,实现动能转换。
“腾笼”换鸟,兴发集团借机淘汰落后产能,投资20亿元布局高技术、高效益、低排放、低污染的微电子和有机硅新材料等项目,加快推动传统磷化工向新材料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2018年,该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79亿元、利税17.2亿元、出口创汇5.51亿美元,同比分别上升6.68%、15.89%、25.97%。
在生态环境容量上过“紧日子”,宜昌坚持减法、加法一起做,加速产业腾笼换鸟,努力实现长江大保护下的高质量发展。
磷矿开采计划从1400万吨压减到2018年的1000万吨,沿江34家化工企业今年底全面关停……保护环境不含糊,宜昌力争产业发展与有限的环境容量和承载力相适应,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空间。
有破有立、破立并举,方能脱胎换骨。宜昌设立1亿元市级专项资金,并引进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和一流化工专家团队打造高水平精细化工园区,力促化工产业迈向高端化、循环化、绿色化。如今,宜昌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的比例达33%。
企业成了 “技术控”
传统的机械式风冷却改进为塔式粉体流冷却,一台设备4个月就可节约20万元;除尘设备升级达3次,车间粉尘进一步减少;自动码垛机、自动卸料机、自动滚刷等既提高了安全系数,也节约了成本……
在迪斯科科技集团(宜昌)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利红谈起企业技改成果,如数家珍。“技改让我们尝到了甜头,产品成品率提高了10%。”
今年,该公司生物有机肥配套车间投入使用,这是国内单体产量最大的自动化生物有机肥生产车间。
迪斯科成为“技术控”,是立足现实的选择:土地供给日益紧张,环境承载力有限,唯有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得发展新动能。
企业觉醒,政策引领。宜昌紧抓创新发展这个“第一动力”,大力推进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度”。
据统计,宜昌计划实施就地改造的57家企业中,有55家企业实施技改项目62个,总投资168.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95.7亿元。
“循环”澎湃新动力
“我们在搬迁入园中实现了规模、工艺、行业排名三个进位,成为全省最大水处理絮凝剂生产企业。”聚龙环保公司董事长胡朝辉说。
除了企业自身顺利转型升级,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以废治废”:其他企业产生的废酸成为聚龙环保生产絮凝剂所用的原料,生产出的产品再用于其他企业污水处理。
如聚龙环保一样,在宜昌,化工企业入园,不是简单的“物理位移”,而是在搬迁过程中“涅槃重生”。同时,也激活了产业发展新动能——
城市绿色承载力提升:姚家港化工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新建姚家港综合码头、紫姚铁路货运站场、专业化工消防站,实现集中供热、雨污分流,切实解决了企业用电、物流、供热、排污等发展难题,提升了园区承载力,为未来发展留下更多空间。
循环经济产业链补齐:兴兴环保65万吨/年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探索磷石膏渣解决难题;星兴蓝天科技有限公司煤气化节能技术升级改造项目,让以前从外地采购的氨在本地即可生产……看似一个个单独的项目,却让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首尾相连、环环相扣,形成了循环的、可持续的发展链条。
“强链”“补链”“延链”,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新项目在宜昌落地:氢阳储氢材料项目生产国内首批常温常压下液体储氢材料,华昊新材料将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子级陶瓷功能材料生产基地……
宜昌化工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填充着新动能,迎来了收获期。(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陈曦 杨春艳 通讯员 赵巍)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