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打造多元动力多样生活的长江名城
宜昌生态文明绿线图(生态红线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国家生态岛)
宜昌链接区域的双扇面格局示意图
“一轴双核、一区三片、多点支撑”的市域格局
市域人文风景地图
编者按
我市以开放的思维、开放的视野,立足高起点、着眼高标准、致力高品质、面向国内外,科学制定《宜昌2050发展战略规划》,举全市之力深化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共谋宜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宜昌2050发展战略规划》(以下简称宜昌2050)编制,坚持“多部门协作、多机构合作、多方位咨询、全社会参与”的开门编规划原则,在宜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组织下,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担任核心技术团队,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上海大学、宜昌市地理信息和规划编制研究中心等机构合作,聚焦城市长远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开展专题研究。
自2018年6月正式启动,宜昌2050编制迄今已历时一年多,战略成果基本形成。现将宜昌2050征求意见稿在《三峡日报》予以刊登,欢迎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积极审议、建言献策,共同参与宜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谋划。
■目标愿景
目标与愿景代表了对未来的憧憬与设想,是指引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
回溯历史,宜昌城市发展与长江息息相关,从三线时期的工业城市到两坝建设的大城市,再到长江经济带战略下的生态保护、转型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区域地位日益提高,承载着国家战略使命和人们美好生活的期许,并且进入国际舞台,得到世界关注。
面向未来,宜昌应坚定“一优两高”的发展理念,立足国际视野、履行国家使命、彰显宜昌韵味,规划畅想2050年的宜昌应该成为“多元动力、多样生活的长江名城”。通过更高标准的生态文明建设、更足动力的高质量发展、更高品质的多样生活营造,把宜昌建设成为全国示范的长江生态大保护的宜昌样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水电旅游名城、长江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具有多样活力的高品质生活的滨江名城。
(1)坚持生态优先,建设长江生态大保护的宜昌标杆。长江生态大保护是国家赋予宜昌的核心使命,宜昌应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持续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确保一江清水永续东流,努力交出生态文明的时代答卷。
(2)坚定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长江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是城市的基石,未来的宜昌应该更大力度提升改革开放水平,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更大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建区域共同体,深度参与区域合作;更大力度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构建多元的新型产业体系,持续推动宜昌的高质量发展。
(3)回归城市人的视角,建设高品质生活的滨江名城。人是城市的核心,也是活力之源,未来的宜昌应该为各类人群提供多样化的生活方式,通过美丽宜昌、魅力宜昌、活力宜昌的建设,吸引年轻人、创业者、旅游人群,塑造宜昌品质生活的特色品牌。
■宜昌2050战略路径
分阶段目标:“三条线、三步走”
以党的十九大“三步走”战略阶段为基础,围绕“生态文明绿线”“高质量发展主线”和“多样化长江轴线”三条路径,制定“三条线、三步走”的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2025年前,坚持做特做美发展思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落实湖北省“一芯两带三区”战略格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补足城镇化短板,提升宜昌区域吸引力和影响力。
第二阶段,2035年前,坚定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宜昌,强化区域引领作用,建设长江经济带中上游高质量的中心城市。三峡引领的国际化城市稳步发展,全面融入国家对外开放体系,特色化的国际功能逐步形成,在国家城市网络格局中跃升至“新二线城市”的领军城市。
第三阶段,至2050年,全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强化国际特色和高品质生活塑造,提升宜昌的国际影响力,城市的多样化生活方式在国内具有示范意义。
以“多元动力、多样生活的长江名城”目标愿景为引领,发挥宜昌具有的长江品牌借力、产业创新潜力、人口增长动力与城市多样活力等价值优势,针对当下面临的内外链接不充分、转型发展有阵痛、空间特色不彰显和服务供给不匹配的问题,本规划制定了生态再升级战略、内外再链接战略、特色再滨江战略、趣味再遇见战略等四大战略,以期实现2050目标。
■战略1:生态再升级,坚守生态文明绿线
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长江生态大保护的宜昌样板”为总目标,建设世界级的生态工程,打造“大三峡”生态品牌;试验国家级生态治理标准,做“生态文明”标杆。通过生态管控升级、生态品质升级和生态修复升级三项举措,推动生态环境升级,共守宜昌的生态文明绿线。
生态管控升级。加强底线思维,锚固“两脉青山、一江五水”自然格局。“两脉青山”为市域西北部的大巴山脉和西南部的武陵山脉,“一江五水”是长江以及清江、沮漳河、黄柏河、香溪河、渔洋河5条支流。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依据《宜昌市环境总体规划(2013-2030)》划定生态功能限制区、发展区,加强生态管控,稳定自然生态格局。
生态品质升级。秉承“把资源留给下一代、永续利用”的原则。识别最具价值的生态资源,参照美国国家公园标准,建设神农架、三峡、五峰三大国家公园,展示国家的特色风土;建设长江第二大岛——百里洲为国家生态岛,从环境质量、生态空间、生物多样性、气候与能源等4个维度确定9项核心管控指标。
生态修复升级。通过更严格管控沿江功能、更大力度整合货运港口、更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打造长江环境治理升级版。
■战略2:内外再链接,坚定高质量发展主线
坚定高质量发展主线,从链接国际、链接区域、链接枢纽、链接未来四个层面,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定位谋划宜昌更足动力的高质量发展,推进世界水电名城、长江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
链接国际,推动更具广度的对外开放,建设世界水电名城。立足国际视野,全面融入国家全面开放的新格局,联通口岸、打通宜昌水陆对外开放大通道,深度参与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加强宜昌与昆明、南宁的链接,积极衔接泛亚陆路通道;借力“三峡”,推动宜昌工业品和农产品走出去,培育国际文化交往、国际旅游休闲等功能,如三峡(秭归)国际会议区申请成为国际高峰主题论坛的永久会址,预留百里洲国际论坛区,平湖国际文化交往区和清江国际旅游交往区,引进国际会议论坛、展会和节庆赛事,提升宜昌国际影响力,推动内陆城市国际化。
链接区域,构筑更具深度的区域共同体,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区域中心城市。顺应区域发展趋势,联动东西促进深度合作。向东唱好双城记,建设“汉宜”创新共同体;向西打好“三峡牌”,共建国际旅游共同体;实现区域内城市间错位分工,推动交通互联互通,生态保护一体化协同。加强区域辐射能力,从“宜荆荆”走向“宜昌大都市圈”,联动襄阳、荆州、恩施、张家界等地区共同推动高质量协同发展。
链接枢纽,完善直通直联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一高两港”的枢纽体系。优化直通直联的高铁网络,构建“8向、7通道”的对外走廊、完善都市区城际网和市域快铁,实现区域快速通达;建设区域性航空枢纽和重要的旅游机场,推进空铁联运体系,强化宜昌空港优势;整合港口、做大白洋港,借力枝江货运站,强化铁水联运,建设国际货运平台,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链接未来,培育更具潜力的多元产业,构建“四大”产业体系。制定“内外多元驱动”的产业思路,链接未来、链接科技,聚焦大制造、大旅游、大数据和大物流等四大产业。融合科技+制造,构建以生物健康、新材料、装备制造为主导的“3T”产业簇群;引爆“户外”“康养”两大品牌,升级全域旅游;依托库区电力优势,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升级大物流,发布长江航运指数,建设贸易物流港。优化“西优东转、城市要新、港区要强”的市域产业格局,东部融入创新共同体转型发展,西部融入旅游共同体生态发展,重点建设三峡(秭归)国际交往平台、平湖旅游服务平台、宜昌未来科技城创新转化平台、白洋——枝江国际枢纽平台等4大服务平台,以及枝江先进制造基地、江港装备制造基地两大特色产业基地。
■战略3:特色再滨江,建设高品质的长江轴线
回应人们对城市的向往与期待,宜昌需要提供高品质的城市空间。宜昌需要挖潜世界级资源——长江的价值,构建“一轴引领、双核驱动”的空间格局,强化长江主轴魅力营造,建设活力左岸、风景右岸,营造高品质的长江轴线和城市空间。
空间集聚,一轴引领、双核驱动。全域构建“一轴双核、一区三片、多点支撑”的格局。强化长江经济带主轴线,打造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典范;建设宜昌都市区,宜昌未来城市集中建设与发展的地区,规划形成“南北双核、中绿廊”的格局,提升资源要素的集聚与配置能力,推动一体化发展,完善中心服务功能,提升城市能级。“双核驱动”,分别是指以白洋——宜都和枝江构成的港产联动的实力港城的“南核”和以宜昌市区为主体的精美主城的“北核”,主城是宜昌城市活力集中区,通过有机更新、文化激活、创新引领等方式打造“一老(活力老城)、一新(点军新区)、一湾(平湖湾区)、一站(枢纽联动的科技城区)”四片城区。双核之间预控中部绿廊,打造绿、城、产相融合的绿色发展示范区;外围实施差异化发展,建设三大生态旅游休闲片区;培育猇亭、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等专业功能节点,促进全域协同发展;
特色滨江,活力左岸、风景右岸。挖潜世界级资源的价值,沿江结合既有道路打通断头路,在长江两岸建设最美风景道;沿长江带植入一系列公共开放的活力节点,左岸引领都市“活力”、右岸展开“风景”画卷,集聚滨江活力和人气。实施主城滨江贯通开放工程,打造宜昌名片。
■战略4:趣味再遇见,彰显魅力人文风景线
让城市回归人的生活,绘制市域风景魅力地图和城区活力地图,建设彰显独特韵味的人文风景线,为不同的人群提供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遇见风景的魅力圈。挖掘全域的魅力资源,建设美丽美景、户外运动、健康养生等三大类12个主题鲜明的魅力圈,在最大限度地保护保留原生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培育特色功能,提升风景魅力;建设慢行漫赏的蓝绿紫风景道,即6条水上游线、3条自驾游线、4条古道和1条风景铁路,连通魅力圈,构建快达慢游的特色交通体系。
遇见人文的文化圈。“留住乡愁、留住记忆”,打造8个县市文化圈,一县市一主题,讲述各自的地方文化故事;让城市文化活起来,培育10个文化区,建设一批高品质的文化设施,提升城区文化品质;建设文化漫城、西坝文创岛和平湖文化旅游湾等三大标志性文化工程,作为宜昌文化展示与体验的重要窗口。
遇见活力的运动圈。迎合宜昌人爱运动的特点,完善体育运动设施,建设15分钟运动圈和5分钟健身圈,让市民出家门就可以参与各类运动健身活动。推进公园绿地提质提量计划,建设山水融合三类健身跑道,让运动更加丰富方便。
遇见多彩的生活圈。建设10分钟生活圈,统筹考虑居住人群需求,分类建设老城更新、品质社区、创新社区和健康主题4类生活圈,差异化服务配置重点,提供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生活服务。
在国家“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指引下,坚定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发展价值观,宜昌以“多元动力、多样生活的长江名城”的目标愿景努力前行,必将迎来再一次的华丽转变,成为长江经济带上一颗璀璨明珠。
群众反馈通道——
联系地址:宜昌市沿江大道49号宜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邮箱:bzk802@163.com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