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中午,市档案馆副馆长龚亚芹来到三楼公共区域,顺手打开并排摆放的几个垃圾桶盖子检查,未发现有垃圾混投情况。
“近段时间,垃圾投放越来越精细化了。”对于检查结果,龚亚芹很满意。他介绍,全市垃圾分类工作启动后,档案馆立即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将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根据垃圾分类要求,档案馆结合自身实际,很快配备了“新装备”,并邀请专家对干部职工授课培训,出台相关规章制度。
垃圾分类知识虽然全面普及,但工作推进中,会不时出现职工将果皮当作可回收物投放、把厨余垃圾混入其他垃圾的情况。为强化干部职工垃圾分类意识,时刻提醒正确投放,每楼层垃圾桶旁贴上了垃圾分类指南,并摆放垃圾分拣夹,号召职工发现有错投垃圾,及时分拣。
档案馆有两个办公楼层、6个科室,各楼层没有专职保洁员,所有垃圾都需职工自行收集、分拣。要想彻底改变过去“一锅端”的习惯,把垃圾分类做好、做优,还需要通过外力的约束和激励,激发每名干部职工的内生动力。
如何约束?怎么激励?今年以来,全社会都在通过志愿者普及垃圾知识、劝导垃圾分类,档案馆也把目光锁在了“志愿者”身上。
档案馆迅速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垃圾分类管理约束机制。要求每个科室选派一名志愿者,轮流每天对该楼层垃圾分类投放进行引导和监督。分管领导不定时在各楼层检查,发现未按规定分类投放的,将问责志愿者,同时召开该楼层现场办公会。在每月的主题党日和行政办公会上,领导班子还将对全楼的垃圾分类和志愿者“值班”情况进行点评。
“每一次的垃圾投放,是在考核个人的素质,也是在检验志愿者工作是否合格。如果投放错误,将会影响整个科室乃至楼层的‘荣誉’。”龚亚芹说,一系列措施下,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成为每名干部职工的“必修课”。
约束机制由点及面铺开,大大激发了干部职工对垃圾精准投放的热情。档案征集接收科科长李莉不确定酸奶瓶如何投放,就上网搜索,发现未清洗的算其他垃圾,清洗过的是可回收物,于是在全馆掀起清洗饮料瓶、酸奶瓶的“新时尚”;司机孙兵兴发现快递包装盒上的密封胶带不算可回收物,每次投放包装盒时便将其撕下分别投放,引发所有干部职工学习效仿。
凡事贵有恒。虽然档案馆垃圾分类工作已成为市直机关中的佼佼者,但该单位干部职工依然坚持每天学习、引导、监督,为机关文明建设书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三峡日报记者何冠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