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丨宜昌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铸造厂首席技师张宏林

“张师傅,您过来帮我看看行吗?”“张师傅,这个问题想请教一下您。”……

9月18日上午,在宜昌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铸造厂,正在铸造船舶零部件的工人们,遇到技术难题,都会不约而同地呼叫一位“张师傅”。

“张师傅”名叫张宏林,今年51岁,从事船舶零部件铸造已有26年。他参与攻关的船舶三大铸件,打破了国外垄断,让中国制造的船舶装上“中国芯”。

10年前,低速船用柴油机制造技术及其铸件全部依赖进口,价格、售后服务等都要受制于国外。做出中国自己的“低速大功率柴油机”,是张宏林和业内同行的梦想。

接到中船重工公司下达研发低速大功率柴油机气缸套的国家攻关项目后,张宏林和他所在的“张宏林造型班”,进行了长达4年多艰苦、紧张的科研试制工作。

由于制作难度大,在国内没有生产的先例。张宏林硬是凭着一股子倔劲,咬定技术攻关不放松。试验了近百只气缸套,记录了上万组数据,一举攻下缸套造型工艺设计中的难点。“如果从国外进口气缸套,这一项就要多花上亿元。”张宏林进行气缸套研发至今,已开发生产柴油机气缸套近20种规格品种,实现产值达3亿多元。同时,产品成功出口到德国,获得德国同行称赞。

2010年5月,首台国产化6UEC43LSⅡ型柴油机试车成功,使该公司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家拥有三种低速柴油机专利许可证的主机制造商。

从一名普通造型工人,成长为高级技师、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张宏林用精益求精诠释着工匠精神。“再急的活儿也要先看清图纸,吃透工艺并对照图纸逐一检查模型,确有把握后才动手干;动手干时,不受任何干扰,确保一次成功;产品若有缺陷,找出原因,并做详细记录,以便改进提高。”张宏林说,只有每一步都精益求精,才能浇筑出好产品。

他不仅自己练就了一身内功,更是毫无保留地做好“传帮带”,将自己的经验和办法传授给同事。

在车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在每一个部件制造之前,张宏林都要对工友们交代技术细节。别人操作时,他在周围巡查,时刻关注每一个关键工序,及时提醒和纠正细微的差错。

他说,一个人好不算啥,大家都把活干好,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攀上更高的山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通讯员 谢文哲 实习生 蒋凝涛)

《湖北日报》2019年9月20日06版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