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尖子”走上市民餐桌

外地农业专家来宜考察学习“苕尖子”种植法 三峡日报通讯员 郑守贵 摄

从前用来喂猪的“苕尖子”,如今却成了老百姓餐桌上的香饽饽。近年来,在市农技中心甘薯“两段法”技术的帮助下,“苕尖子”在我市广泛种植,采摘时间从每年3月持续到11月。

记者了解到,我市“苕尖子”种植面积达到4000亩,助农增收超过5000万元,成为我市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野菜变身走上餐桌

9月2日,天刚亮,枝江市顾家店镇人和垸村村民杜艳华就进了自家大棚,采摘新鲜的“苕尖子”。

“27亩地,共27个大棚,全部都是种的苕尖子。”杜艳华抹一把汗水,指着眼前翠绿的大棚蔬菜对记者说,刚上市时每斤卖5元,目前还能卖到2元一斤。

杜艳华家的大棚“苕尖子”用采用的是“两段法”种苗繁育技术。从3月至今,已采收了4次,每亩每次采收量为800至1200斤。“到今年年底,估计还可以采收10多次。每亩地年可采收苕尖子至少8000斤,按每斤2元算,每亩地收入至少可达1万多块。”提起经济账,杜艳华黝黑的脸上写满喜悦。

眼下的这个收入水平,杜艳华十分满意:“过去种地没赚到什么钱,碰到天气不好还得倒贴钱,现在我是掌握技术的职业薯农,不愁没钱赚!”

在枝江市马家店镇、顾家店镇、董市镇和七星台镇,像杜艳华这样的“苕尖子”种植户,还有一大批,其中不乏几百亩的种植大户。这些“甘薯栽培工”,应用甘薯“两段法”技术,让秋冬季薯苗直接在大棚内越冬,待到第二年早春抢早上市,一上市便被一抢而空。

“苕尖子”种植超4000亩

一片“苕尖子”,带富一方人。

从前被拿来被喂猪的“苕尖子”,如今却成了市民餐桌上的“香饽饽”,这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到了致富希望。

枝江市农业局副局长尤卫冬告诉记者,今年该市在马家店、董市、顾家店等乡镇示范推广种植“苕尖子”面积超过3000亩,助农增收超过4000万元。

而在大宜昌市,目前“苕尖子”种植面积超过4000亩,种植地主要集中在枝江市和当阳市。

尤卫冬介绍,1亩地1个大棚,可插7200株左右“苕尖子”,从4月份开始采收受益,全年每亩地约可采收“苕尖子”5500公斤,收益2.85万元。扣除采摘人工费及生产投资,亩纯收入可达1万多元。

不起眼的“苕尖子”之所以能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引擎,得益于甘薯“两段法”技术的推广。

2014年,市农技中心专家郑守贵,带领研发人员创新甘薯“两段法”,第一阶段冬季大棚育苗、第二阶段春季露地繁殖育苗的方式,比传统育苗方法节省种薯用量三分之二,提高了种苗生产率和种苗质量,实现了早成苗、早扦插、早上市。

居住在宜都市的种植户熊梅,今年也种上了苕尖子,她十分看好“苕尖子”,“生长周期短,产量也高,还没什么病虫害,种了大半年,感觉经济价值还不错。”

小甘薯种出大产业

事实上,“两段法”不仅让市民春天吃上了“苕尖子”,也使得“红苕”早上市每亩增收一千多元,“白苕”单产增加一吨多。

当阳市坝陵办事处慈化村一组村民岳帮伍去年种植“白苕”95亩。据岳帮伍介绍,甘薯“两段法”技术比传统方法,薯苗扦插早2个月,鲜薯产量每亩增产2251公斤,增长1.03倍,每亩收入增加1531元。

当阳市玉阳办事处坳口村一组的当阳市君子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2016年种植“红苕”120亩,带动周边发展600亩。合作社员李凤玲等“早薯+”模式种植示范户,9月份前售价“红苕”每亩收入达2700元。

小甘薯大产业。近年来,在新技术的加持下,我市甘薯产业深加工企业发展迅猛,现有甘薯农民专业合作社、营销协会60多家,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有甘薯企业6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年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

郑守贵说,苕尖子、白苕、红苕都属于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在市民对蔬菜品质越来越高的今天,市场前景广阔,种植效益可观。(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裴姝婧)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