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岛中环金融街8号,矗立着香港著名地标——国际金融中心。它面向维多利亚港,见证了香港在国际经济中经历的深刻变化。
跻身全球金融中心三甲行列,是香港回归以来取得的经济成就之一。
根据2018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行榜,香港力压新加坡、东京,成为全球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与纽约、伦敦并称为“纽伦港”。
如果说,一百年前,香港金融行业依靠贸易和汇兑,那么近几十年,香港金融行业的发展与内地密不可分。
无论在上市数量,还是市值上,内地企业都在港股市场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香港中环写字楼林立。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
内地助力香港金融繁荣发展
香港与内地金融业,有着天然的联系。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改革开放后,大量西方资本涌进香港,希望借此打开内地市场。与此同时,内地经济迅速发展,也需要借助香港融资。
内地对外开放,使香港成为联系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香港是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内地是香港的腹地。内地为香港金融市场、金融供给和金融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后盾,内地对香港金融的发展至关重要。
20世纪80年代初期,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内地吸引了许多香港企业到珠三角地区投资设厂,做来料加工。随着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关系愈加密切,红筹股和H股应运而生。
红筹股一般指在香港注册和上市但控股权在内地的上市公司,H股则指直接在香港招股上市的中国国营企业。
1992年,香港股市迎来了第一只红筹股——招商局旗下油漆生产公司海虹集团,这是第一家内地中资企业在香港上市。1993年,第一只H股——青岛啤酒也赴港上市。
随着中国鼓励中资企业向外拓展,香港股市迎来了红筹股、H股热潮。
分析人士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香港本土的大中型公司基本已经上市完毕,甚至还把香港股市变成了一个受人诟病的“地产市”。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无疑改变了香港股市的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内地与香港签署了《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支持双方进一步加强在银行、证券和保险领域的合作。
CEPA为内地与香港的合作打开了政策上的“大门”,同时也加快了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步伐。
2004年,中国互联网巨头之一腾讯在香港挂牌上市,以每股3.70港元的价格发售了4.202亿股。以发行价计算,腾讯市值为62亿港元左右。截至8月9日收盘,腾讯股价已上涨约91倍,总市值达到32334.69亿港元。
不仅仅是腾讯,包括华为、大疆等一大批顶尖企业也陆续在香港上市。从21世纪初期的不足百家,到如今占据香港上市公司总数近五成,有人将之称为“港股A股化”。
如今,香港成为亚洲第四大股票市场,也是全球第八大股票市场。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指出,内地企业充实了港股市场,因为香港本身经济体量并不大,大量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使香港国际金融地位更稳固、更名副其实。同时,这也使香港分享了内地近十几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
中新社记者 张炜(香港分社) 摄
从募集资金的规模来看,香港回归之前,内地企业募集资金在一两百亿港元水平。回归之后,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募集资金规模猛增,在2014年更是达到5588.6亿港元的高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特聘教授封小云接受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内地巨大的资金市场和企业需求,促进了香港金融的发展。
“内地因素本身就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崛起的动力,香港资本市场很大一部分融资都是内地的客户,内地企业到香港IPO,也带动了香港金融的发展。”封小云说。
根据德勤统计,2018年全球集资额前五名的公司,分别是软银公司(1652亿港元)、中国铁塔(588亿港元)、小米集团(426亿港元)、西门子医药(390亿港元)以及美团点评(331亿港元),港交所独揽三家,且均来自内地。
可以说,港交所2018年重夺全球交易所IPO集资额冠军,超过纽交所、纳斯达克和东京证券交易所,内地企业功不可没。
此外,近年来,香港与内地还不断开发新的互联互通工具。
2014年11月,上海、香港证券交易所鸣锣开市,沪港通完“首秀”,内地和香港两地的资本对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16年12月,深港通正式启动;2019年2月,债券通一级市场信息平台上线……
封小云表示,沪港通等工具的开通,不仅把国际资金引到内地,同时也把内地资金引入香港,使香港股市“一直有活水流进来”,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而言十分重要。
2009年, 香港成为第一个人民币离岸中心。
过去10年,作为人民币跨境使用系列政策的最佳试验场,香港发挥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先发优势,已成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枢纽,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人还把粤式点心的概念挪用到金融市场上,创造出“点心债”这一的专有名词,用来指称近年兴起的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
自从2007年国家开发银行首发这种以人民币定价、人民币结算的债券以来,点心债曾一度获超额认购,被一抢而空。
中国银行(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指出,回归祖国以来,香港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并没有受到经济低速增长的影响,反而抓住了内地企业大举来港上市融资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性机遇,实现了由区域性金融中心向全球领先国际金融中心的跨越。
“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为香港带来新机遇
“超级联系人”成为近两年来香港官方描述香港未来时的高频词。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出席活动时曾表示,香港享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是连接内地与其他“一带一路”国家的双门户,众多独特的优势有利于香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当好“超级联系人”。
鄂志寰指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具有融资方面的天然优势。“一带一路”建设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需要构建强有力的投融资渠道支撑。香港可借此提升自身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综合竞争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新社记者 谭达明 摄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香港也可以成为“超级联系人”。
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出台,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定位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封小云表示,香港金融业有老化、停滞不前的现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金融创新做得不够好,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投资的支持也不如深圳。
2013年,阿里巴巴放弃赴港上市,时任阿里巴巴集团CEO陆兆禧表示:“今天的香港市场,对新兴企业的治理结构创新,还需要时间研究和消化。我们决定不选择在香港上市。”
2017年6月,港交所宣布拟推出主板及创业板之外的创新板。港交所在创新板框架咨询文件中说明了原因:目前香港市场仍存在不足,“好些内地新经济行业及其他高增长型公司选择到其他市场上市”。
邵宇指出,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对香港市场肯定是个刺激,会产生一定触动,推出创新板方便新经济企业上市或有这方面的考量。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聚集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企业,香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据国际著名创投调研机构CBInsights 2019年公布的数据,大湾区内广东省9市独角兽企业数量在过去五年里从2家增加至16家,约占全国独角兽企业的六分之一。独角兽企业总估值由120亿美元飙升到467.6亿美元,增幅达289.7%。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设立,对香港来说是一个机遇。一方面可以弥补香港金融创新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香港施展更大的金融才能。”封小云说。
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改革生效,允许“同股不同权”公司赴港上市。这是港交所推出了25年来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改革,首次向同股不同权及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敞开了大门。
此后,大批新经济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涌向香港,包括小米、美团、映客、海底捞、中国铁塔等。港交所甚至一度出现8家公司同时敲锣。
在最近英国发布的“2019全球最有价值的十大交易所品牌”中,港交所力压纽交所,升至榜单第二,仅次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
值得注意的是,《纲要》还明确提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其中,香港要发挥在金融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
张燕生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要通过合作,推动跨境的人员流动、商品流动和资金流动。资金流动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将使香港与内地互联互通的效率和便利化水平有大幅度提升。
“内地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富起来了,有大量的财富管理需求以及资金融通的需求,对香港金融中心的转型升级和促进粤港澳地区的经济、金融事业发展,是一个机遇。”张燕生说。
参考资料:
1.华商韬略:港交所百年蜕变:不危机不成活
2.饭桶戴老板:百年香港的金融大时代
3.香港商报:红筹之父梁伯韬|改革开放40年之香港人物志
4.巴曙松等:《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
5.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
6.中国经济周刊:香港新征程——香港回归20年经济发展纪实
(孙秋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