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屋脊的蝶变新生

南漳板桥,荆山深处的边陲小镇,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享有南漳屋脊、避暑胜地的美誉,却曾经因为配套跟不上,藏匿深山无人知。



近几年来,板桥镇委、镇政府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先行,配套跟进,曾经进不来、住不下、看不到,实现了来得了、住得下、玩得好、看得见、听得到、带得走的华丽蝶变。

“文化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板桥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说,板桥将坚持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走“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之路,让农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让深山农民吃上旅游饭,把南漳屋脊打造成全省知名自驾游基地。

01

资源聚集地处边陲的避暑胜地

6月3日,在九龙观山下,一片空地正在进行土地平整,看着初具雏形的露营基地,板桥镇党委书记雷奎对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充满期待、信心十足。

这份信心,来源于板桥镇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近几年日趋完善的产业发展配套。



板桥是个全山区镇,距县城76公里,也是全县海拔最高的乡镇,平均海拔1000米,高海拔的地理优势赋予了板桥独有的气候资源,该镇全年平均气温15.8℃,森林覆盖率高达68.7%,享有南漳屋脊、避暑胜地的美誉。

板桥是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富矿,有东高西低的地势形成罕见的“西流水”,有海拔最高的天然氧吧夹马寨,有规模“湖北少有,襄阳独有”的荆楚第一溶洞金牛洞,有人与自然对话的回音壁,有“一日三潮”的潮水河,还有道教圣地中武当——九龙观等自然生态旅游景观。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曾经闭塞的交通,让板桥许多历史文物得以完整地保留,形成了其独有的古民居、古山寨、古墓葬等人文旅游资源。该镇有明清时代徽派建筑48栋,其中16栋古民居被纳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省政府冠名为板桥民居。始建于1911年的板桥乡公所是目前整个湖北唯一保存完整的乡公所。全镇有古山寨38座,洞寨33个,其中纳入省保13座,青龙寨、樊家寨被纳入国保,这些山寨大多是清朝嘉庆年间对付白莲教所建。还有许多明清及民国年间墓葬,有8处古墓葬被纳入省保。



此外,板桥位于荆山山脉核心区,民俗文化底蕴浓厚,有薅草锣鼓、皮影戏、花鼓戏、端公舞等传统文化节目,还有“吃三趟”、头碗、炖锅炉子、扎豆腐、熏腊肉、炒酸面果子等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习惯,农村婚丧嫁娶、接人待物礼仪也是别具一格。板桥人把当地的风土人情编成“民间五怪”:夏天要把被子盖,出嫁哭出喜庆来,丧事邀请唱孝队、厨房四季飘烟来,陌生人当亲人待。

02

规划配套盘活生态文化旅游棋

板桥镇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可受交通、配套等因素制约,却一直藏在深山无人知。

如何下好旅游这盘棋?注重教育、倡导耕读文化的板桥人没有闭门造车,而是招财引智,借力发展。

早在2014年,板桥镇委、镇政府聘请上海同异公司、筑本建筑公司编制了板桥镇区总体规划、板桥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板桥镇民俗文化古镇修建性详细规划、冯家湾村古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及九龙观村美丽乡村旅游规划,确定了“一心、三廊、五区”的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格局,为该镇旅游发展找准了方向。



板桥镇引进上海容邦集团投资的“湖北上膳源高山生态有机农场”

要想富,先修路,这条法则也同样适用于旅游。借助村村通的东风,板桥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目前该镇除了224省道上5.4公里因涉及漳河源自然保护正在审批、10公里正在修建外,全镇21个村、2个社区,全部通上水泥路,让游客来得了。

随后,对集镇形象提档升级,沿街商住户外立面改造,统一风格,并引进市场主体,扩大接待规模。目前,由乾源鑫旅游开发公司投资1500万元的三星级酒店,主体工程将完工,可接待游客110余人入住。加上镇上的5家中小规模旅店,游客接待可达200余人,让游客来了能住得下、留得住。



板桥街道房屋立面改造后

同时,板桥镇委、镇政府围绕自驾生态休闲游的产业定位,依托现有景观资源编制自驾游指南,在各村培训“导游”,让村民自己讲述古民居、古山寨的故事,发展该镇社会贤达编制“板桥故事”,充分挖掘板桥乡土文化。围绕中国有机谷品牌积极发展生态采摘、农家乐等项目,引进上海容邦投资有限公司建设上膳源高山生态有机农场,目前该镇百亩以上的有机蔬菜采摘基地有30余家,有机蔬菜规模达到5000余亩,农家乐50多家,让游客能看得到、听得见、带得走。

03

滴水精灌三点一线串起景点群

配套设施跟上了,板桥旅游这盘棋也盘活了,但对板桥旅游业来说,这是迈出的第一步,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

该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认为,山、水、寨、房等自然景观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是板桥旅游资源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板桥旅游不能停留在仅仅满足视听上感受,更需要增强游客的互动性、参与性,在传承中创新,在突破中发展,走“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之路。

今年的全镇经济工作会,板桥镇提出要进一步挖掘开发板桥文化资源,打造板桥文化之乡“景点群”,推动文化生态与旅游业态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思路。



板桥景区多,但分布散,道路虽然实现了村村通,但旅游大巴进不去……面对这些难题,板桥镇将发展模式从“大水满贯”往“滴水精灌”转型,在点多面广的发展思路中,确立了冯家湾—新集社区—九龙观三点一线作为该镇的文化旅游发展主线,并围绕这一主线实施了一系列项目。

新集社区至九龙观美丽乡村核心区公路扩宽加固,实现九龙观美丽乡村建设和九龙观景区建设深度融合;县政府斥资千万元对冯氏民居进行修缮,目前14户住户全部迁出安居,维修工程已经启动;依托乡公所筹建荆山民俗文化博物馆,目前已收集300余件生活用具,馆内物品布展正在规划中;在九龙观村打造的露营基地目前已初具雏形;与湖北文理学院共建研学基地……

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该镇传统产业也以“五个一”为抓手,精养一条蚕,熟栽一株烟、勤种一袋菌、满栽一棵菜、改建一栋房,大力发展桑蚕、烟草、香菌、有机蔬菜及农家乐相关旅游配套产业,实现产业发展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04

融合发展打造省级自驾游基地

定位准确,乡村旅游的根才能扎得深;功能齐全,乡村旅游的干才能长得壮;多方联动,乡村旅游的枝才能生得茂;特色鲜明,乡村旅游的叶才能长得盛。对未来旅游产业发展,板桥也有详细、科学的规划。

围绕旅游产业发展,板桥坚持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和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发挥“文化之乡”的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旅游转型,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向休闲养生旅游转型,发挥有机产品优势向高效农业、有机农业转型,打造古民居之乡的人文胜地、夏季避暑四季养老的观光胜地、野外观光户外探险胜地及有机农产品种植加工产业链。



下一步,板桥将加紧文物古迹保护修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和利用,创作“原乡”荆山文化实景表演,建设山地旅游游客接待中心,将麻城河—漫云村—薛坪漳河源(漳纸工坊)一线串联成一体,整体打造村落旅游、夏季避暑、科学考察、手工研修的多元化旅游目的地。利用“旅游+”“生态+”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结合漳河源头之一的夹马寨河,编制旅游线路,将保康龙坪高山草原与夹马寨串联成整体,增加旅游沿线景观多样性,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依托上膳源高山生态有机农场,把板桥建成“中国有机产业小镇”,形成从种植加工到旅游服务的一系列产业链条。

该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板桥镇将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民宿资源,大力开展环境整治,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争取在“十三五”末,将南漳屋脊打造成集“朝圣祭祀游、民俗体验游、生态观光游、休闲养生游”为一体的全省知名自驾游基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