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持续增长,企业持续增效,居民持续增收。宜昌上半年的“三个持续”,对应着“三个口袋”——政府的财库、企业的利润、居民的腰包,呼应的是宜昌坚守的发展哲学:以提高质效为中心,追求实实在在、有质有量的发展。
居民腰包鼓起来
在宜昌高新区微电子私企工作的郝亚东算了笔账:五年前,扣除社保、个税等支出,每月工资到手约3600元,现在涨到7400元以上。“公司每隔一两年会调整工资,加上各项福利津贴,收入涨幅明显。”
有获得感的不止郝亚东。上半年,得益于发展环境和政策“加持”,居民“钱袋子”鼓起来的速度在加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61元、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86元、增长9.1%。
在城镇,经济复苏回暖激发企业用工活力。从市统计局抽取的企业用工情况调查结果看,87%的企业用工人数在增加,有25%的企业用工增幅超过50%,中小企业需求更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空间不断拓展,区域经济稳步发展。个体私营和小微企业持续活跃,就业形势稳中有进,带动经营性收入大幅提高,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
在农村,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基建项目处处开花,大量“农业工人”就近就业,让农民深深感受“留在农村比出去打工强”。
“大工300元一天,小工180元一天,都比去年涨了30到50元不等。”对这个用工报酬,点军土城乡干水暖工程的刘厚德表示满意。
在工资性收入持续提高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当阳市玉泉生态农业园合作社理事长陈天柱,自2015年起流转村里土地种植葡萄,受益于现代农业发展,种植规模三年翻五番,2018年创收320万元,带动200余村民就近就业,20余贫困户增收4800元,当年全部实现脱贫。
在宜昌,类似休闲农业示范点、观光园等有600多家,农家乐有3000余家。乘着精准扶贫、全域旅游和农业产业化东风,越来越多的致富增收梦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实现。
企业利润多起来
要实现宜昌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得让企业有利润,才能创造更多社会财富。 提高小微企业所得额上限、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扩围、高新技术企业亏损弥补……今年,一大波减税让利“大礼包”落地,企业税收负担不断减轻,发展活力持续增强,营商环境日益改善,为宜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经济成本“-”,金融支持“+”。
得益于减税降负政策,上半年,我市小微企业普惠性政策减税超2亿元,制造业仅深化增值税改革一项就减税0.8亿元,制造业减税金额占增值税总减税金额的比重达到50.81%,是全市减税规模最大、受益最明显的行业。
针对企业“融资难”,搭建网上金融服务大厅,18家金融机构线上受理,信贷申请户达9192户,总授信金额3991万元,金融活水搅热小微企业一池春水。
行政负担“-”,技改力度“+”。
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入,取消、暂停一批涉企收费项目,极大地减轻了企业行政性成本。千名干部深入工厂车间,收集各类问题2564个,其中2172个得到解决。
支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导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实施深化工业技术改造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给予企业1亿元专项资金、30亿元股权引导基金支持,推动湖北三宁等龙头企业向高精尖挺进,驱动工业发展走向更高质量。
入库账本优起来
翻开上半年财政收入账本,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4.7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在减税15.3亿元的情况下,实现地方税收91.06亿元,增幅提高2.85个百分点。
减税降负政策力度加大,财政收入不降反增,正是发展高质量的最佳佐证。相比高产值,更为优化的财税结构无疑更能体现地方的“吸金”实力。
从地方“考卷”里找论据:
1至6月,宜都完成财政总收入22.3亿元,同比增长15.6%。地方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80.6%!工业增值税达到7.2亿元,增长69.9%,总量和增速均居宜昌县市首位。
以东阳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依托对科研的不懈投入,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在减税降负下,仍实现入库税收8.7亿元,增长82.3%,比去年全年入库数还增加4395万元。
不难看出,历经改革阵痛和转型提质后,地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这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成绩,正是财政收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诀窍。
以支持现有实体经济发展来优化存量税源,通过大力发展成长性强、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拓展增量税源,是宜昌发展的科学“生财之道”。
含金量增了,含绿量也随之增大: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综合能耗同比下降0.3%。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16个行业单位产值能耗下降,下降面达44.4%。(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王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