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只鸳鸯的到来,打破了昌集村这个南漳偏远山村的宁静。
那时村民还不知道它们是什么鸟,有人想抓去做火锅吃。村支书曾祥波见这种鸟的羽毛鲜艳漂亮,为了确认鸟的种类,请来了摄影爱好者,拍摄高清图片发在网络上。没想到,很快就有人认出:此鸟是鸳鸯。
黄秋生 摄
“昌集惊现野生鸳鸯”的消息一经传出,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不远千里,赶到昌集村,其中一个月就接待数百人,他们都来拍鸳鸯的。
鸳鸯是一种观赏类鸟,对栖息地的自然环境要求很高,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全国只有江西婺源、贵州石阡、福建屏南等为数不多的地方有鸳鸯栖息。昌集村,是华中地区首个出现的鸳鸯的地方。
白榕 摄
昌集村地处于襄阳、荆门和宜昌三地交汇之处,长度超过6公里的漳河水穿村而过,河面宽阔,水流平缓,河水清澈,山上树木种类繁多,属于松、杉、栗、柏、檀混交林,植被茂密,河谷地带农田肥沃,盛产水稻、莲藕,是野生动物理想的繁衍、栖息之地。
观鸟人士分析,鸳鸯是一种候鸟,每年冬季从东北向南迁徙,喜欢在天然树洞中筑巢、在水中嬉戏;而昌集村自然生态保存完好,村里漳河拦坝蓄水后水位上升,成为鸳鸯难得的栖息地。
黄秋生 摄
为保护鸳鸯,昌集从此走上生态立村之路,他们成立全国第一个村级“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制定村规民约,原来想吃鸳鸯肉的村民,也主动加入到保护鸳鸯的行列中。为给鸳鸯创造更好的栖息条件,昌集人在河边撒播稻谷,在河滩地上种上牧草籽。每年村民移栽水稻时,正赶上鸳鸯出没,村民从不惊扰鸳鸯觅食。
为了不伤害鸳鸯,留住鸳鸯,昌集村种植的水稻等农作物只能施农家肥,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这样一来既保护了鸳鸯,又保证了大米的品质。
村民曾祥勇种的2亩水稻,往年只能卖一元零五分一斤,稻谷品质提升以后,合作社收一元八角一斤,一季水稻能多挣千元以上,曾祥勇没有想到保护鸳鸯还能带来水稻增收。
黄秋生 摄
昌集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引来了更多的鸳鸯来此安家,数量上从2008年的6只增加到现在的数千只,鸳鸯这种候鸟,在昌集村成了”留鸟”。
2019年6月4日,昌集村民委员会获得省政府颁发的“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村集体。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