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下水井“急救员”的夏日攻坚

对于王强来说,施工没有“时间概念”,随时待命。苍雁 摄

吉林市几天前的暴雨,着实让王强和他的工友们紧张了一阵。多所学校坐落在深圳街与吉林大街交会处附近,一个排水井井盖破损,积水流淌至此处时还带着漩涡。

恰逢早高峰行人如织,王强和工友“几乎掐着秒表”赶到现场。他们先用警示栅栏围住井口,待行人渐少再冒雨作业——将塌陷的井体边缘清除再重新砌好,最后覆盖新的井盖。就在这一天,王强和他的队伍“出现场”20多次。

施工图纸上标明着市政工人每一天的工作。苍雁 摄

王强说,这是他夏日工作的日常。

吉林市城区主要干路及广场,分布着近30000口排水井,它们需要稳妥地挨过这个多雨的夏天。此外,王强和工友还要赶出工期,将新式防沉降井盖安装在马路上,目前他们已更换了3000多套,“道路更安全了一点”。

目前已更换3000多井盖,工作仍在继续。苍雁 摄

王强供职于吉林市市政设施管理处中心110,任维修段段长。被命名为“110”,预示着他的工作紧急、机动、24小时待命。

这个夏天最繁忙时,王强和工友一天出动40多次,催促他们维修的短信和电话时刻不停。

一般来说,井盖破损还好维修,井体塌陷则相当棘手。首先是气味上的,那是一种酸臭混合的气息,工友们从事这个工作10年,大家终于对此习以为常。但井下的环境太过复杂——有的下水井深达15米,呈椎状,井体塌陷后,工人们会将坍塌的部位进行拆除,而后站立在井体的边缘上,一点一点将其砌好。

酷暑对于王强来说,是“夏日日常”。苍雁 摄

工作条件艰苦总会克服,但王强和工友还面临着时刻的交通危险。下水井往往位于主要干路的中央。为了安全起见,王强会和工友在维修地点前方50米处设立标识,并在维修地点四周设置栅栏。王强的经验是,越是地点偏远的地方,越要注意安全,因为“往往车速快”。他的直观感受是,“车子贴着身边过”。

不过,糟糕总有会美好去平衡。让王强印象深刻的是,2010年的某个深夜1点钟,他接到工作平台短信,称珠江路一处下水井盖被压碎。这里车速一般很快,车子陷在井口后果不堪设想。

市政工人的夏日“攻坚”战 苍雁 摄

彼时,工友们刚刚入睡,王强决定自行打车前往。抵达事发地时,他发现四周一片漆黑。王强需要一边作业,一边注意提防来往的车辆。

大概几分钟后,刚才拉着王强的出租车又折返回来。的哥说了一句,“我走了,你连车都打不着。”而后打起了照明的大灯。王强表示感谢,的哥则回应,“你干完活,还坐我车回去。”

从2008年至今,王强和工友维修和更换井盖近万座次。而王强保持着单位的工作记录:11年来随时待命,从未主动休假。

由于王强工作业绩突出,他不仅得到了省、市及国家级荣誉,还在2015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

那是王强人生里的荣光时刻,他回忆当时的情境是“激动得走不动道”。去北京领奖回到单位后,同事问他有什么想法,他的回答是,“我是代表大家一起去的”。

王强和他的工友是吉林市市政工人的杰出代表。他们所在的吉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承担着建城区内市政设施建设与维护、供热、供水、供气、环境卫生等行业管理职能。

王强说,他负责的领域比较小,但他和所有的同事负责面积就太大了,“关系到几百万人”。

眼下,为了安装新式防沉降井盖,王强和工友早上5点开工,这是一种重达120多公斤的新设备,他们需要循环往复地顶着烈日或雨水工作。他们的额头、脸上,因为长时间室外作业长出了疹子。

“这不重要,吉林市正在创城,我们做好本职工作才是第一位的。”王强说。(中新网 石洪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