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敞的水泥路如丝带镶嵌山坡,甘甜的自来水哗哗流进千户万家,成片的产业基地让偏远的老区农村焕发勃勃生机……
行进当阳老区村,变化翻天覆地,处处涌动暖流。39个老区贫困村中有12个精准扶贫村脱贫。
细细探寻,这些变化离不开该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的真情扶持,“全国革命老区减贫贡献奖”的荣誉光环在沮漳大地熠熠生辉。
强设施:老区村通水通路了
革命老区村大多在边缘山区、库区,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薄弱,群众致富无门,老区村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当阳市老促会的十多名平均年龄近70岁的老同志在会长林永智带领下,分三个专班进村入户调研,《道路不贯通,物流不顺畅——关于老区村通村公路的调查和建议》引起了当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该市拨款149万元,对全市10个老区贫困村修建村水泥路给予适当补助。
有708户村民的庙前山区石马村,全村无一条水泥路,优质的大米、香菇等农副产品运不出去。老促会长林永智把该村作为老促会扶贫联系点,先后五次进村入户调研、座谈,征集群众建议20多条,多次向交通部门汇报情况,争取支持。帮助村委会出谋划策,通过“项目扶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筹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367万元,修通了15公里村级主干道,铺设了40公里的通组石子路。
2015年,该市所有老区贫困村都通了水泥路。路通了,石马村的“晶石玉马”大米成了市场“俏姑娘”,供不应求。400多户村民发展袋料香菇种植120万袋,年收入720多万元。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
满山红村,十年九旱,吃水难。老促会请水利部门专家现场勘查,争取专项资金为村里的响水滩水库新修溢洪道,让村里人望眼欲穿的汩汩清水流进了农田。还支持4万元补助老百姓打井取水,解决了群众生活用水问题。五年来,当阳市老促会共争取财政和项目资金350万元,解决了老区村交通、饮水、用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难题。
扶产业:老区群众不缺钱了
3月31日,来自武汉的客商来到当阳市王店镇满山红村收购雷竹。该村党支部书记唐锡志说:“依靠种植雷竹和朝天椒,农民收入翻了番,21个困难户脱了贫,这都是老促会扶得好啊!”
为扶持这个省级老区贫困村早日脱贫,当阳市老促会依托满山红村地势高、山地多、缺水等地理特征,资助该村3万元发展抗旱作物朝天椒和适宜山地种植的雷竹。不到三年,雷竹种植面积达800亩,103户村民种植了朝天椒,户均增收1200元。
通过开展“思源回报”工程,该市老促会想办法筹集社会资金帮扶老区村发展产业。淯溪镇龙井村荒山面积大,老促会请来林果专家调研,联系农产品加工企业——新世纪食品承诺保护价收购,动员农民发展黄桃种植,购买苗木送给农户,请专家、技术员上门讲授种植技术,与农民签定按成活率发放扶贫资金的生产合同,让产业扶贫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3年里,市老促会出资6万元为该村发展黄桃基地1000亩。今年,黄桃将进入收获季,12个贫困户可脱贫致富。
近五年,该市老促会共扶持12个村,发展生猪养殖,朝天椒、柑橘、香菇、湿地松种植等,产业扶持资金达到120余万元。
扶穷亲:老区人民不再苦了
今年元旦期间,老促会会长林永智收到了一封北京的来信。来信者陈喆是草埠湖人,革命烈士后代,因父母患病家境贫寒。2010年,拿到中南财大录取通知书的他,四处求助筹学费。得知消息后,林永智上门鼓励他,送去助学金,圆了他的大学梦。
五年来,像陈喆一样受到当阳市老促会帮扶的贫困大学生达21人。24户烈士后代获得捐款7万余元。
“我们要把老区贫困群众当做亲人来帮助。”林永智说。近年来,该市老促会接下了无数的“穷亲”。
1月初,老促会一行再次来到庙前镇李店村高启文家“做客”。大山里,新修的房子宽敞明亮,高启文拉着“亲人”的手久久不愿松开。2015年春,市老促会进村调研,发现高启文家是还住在年久失修的土墙房里。于是,老促会四处筹资6万元,并申请危房改造资金,解决了他家住房问题。
“老促会,敢担当,群众冷暖记心上,大小事情埋头干,无私奉献美名扬。”一句传唱在老区的顺口溜成为当阳市老促会真情扶贫的最好见证。(三峡日报 通讯员张勇、王涛、贺大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