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推进城市建设绿色发展观察之三

楼梯楼道粉刷一新、破损道路重修刷黑、花坛内种满树木花草、停车位规划有序……

6月20日,记者走进点军区红光小区,曾经饱受嫌弃的老旧小区经过改造获得“重生”,成为温馨家园。这是宜昌人居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

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核心,我市着力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居住条件,在城市建设中倾力做好“绿色”与“宜居”相融。

230个老旧小区换“新颜”

“现在小区变好喽,修了路、栽了树、安了楼道灯,还装了健身器材,有了监控摄像头!”居住在伍家岗区黄龙小区68岁的蔡子珍老人高兴地说。

去年4月,该小区纳入我市首批老旧小区改造名单,拆除违建1000余平方米,改造地下管道170米,新增花箱20个,摇身一变成为“花园小区”。

作为湖北唯一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宜昌要在3年内让老旧小区彻底告别建筑老化、配套落后、环境脏乱差的现状。

“小区缺什么就补什么、群众需要什么就完善什么。”市住建局负责人表示,老旧小区改造不只外观形象的改变,更在于切实解决老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供水、供电、燃气、加装电梯等民生问题,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改造的过程中,我市践行“共同缔造”理念,让群众成为老旧小区改造的“主角”。

西陵区农行小区在改造前,业主委员会多次召开小区改造座谈会,所属社区也多次开展入户调查,听取群众意见,找出民生“短板”,评议改造项目。

历经7个月改造,重新规划停车区域,铺设雨污水管道,新增绿化及健身器材设施,新建小区大门及文化墙,成为我市老旧小区改造治理的样板。

老旧小区完成改造后,如何让居民长期共享成果?我市创新实施“1+1+N ”的自治管理机制,各试点小区成立党支部,组建业主委员会或居民自治小组,形成党建引领,业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

截至目前,城区230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显著改善3万余户、10万余居民的居住环境。

“出棚进楼”托起宜居梦

“我是从白沙路棚户区搬出来的,原来住在一楼阴暗潮湿,如今出棚上楼了,生活环境好了!”东辰心语安置房小区居民余盈说道。

2015年,我市借国家棚改政策的东风,全面启动城区棚户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如今,城区已经有12万余居民,搬离了原先居住的棚户区,住进了崭新明亮的高楼。

棚改,“改”的是房,“变”的是城市的面貌与品质。

在解决好百姓安居的同时,宜昌将棚改征收变成“城建手术刀”,拆除一片旧村,改善一片环境。

滨江公园延伸段、伍家岗长江大桥、港窑路快速路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不仅显著改善沿线人居环境,也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白沙路、环城南路等片区完成棚改后,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环境,提升了城市品质;共勤、五龙等城中村项目改造后,腾退土地上新建了城市规划馆、博物馆、磨基山公园等一批项目。

此外,利用棚改空地建设智慧停车场15个,实施市一医院、夜明珠路高架桥等一批畅通工程,有效缓解了老城区停车难、行车难等“城市病”。

今年全市棚改开工任务2696套,重点攻坚老城区内脏乱差的棚户区,随着新一轮棚户区改造高层次展开,旧城改造,新楼林立,宜昌城市建设将在“破”与“立”中蝶变。

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在黄柏河发源地的夷陵区樟村坪镇羊角山村,村民王宗虎告诉记者,为保护一河清水向东流,村里将联合公约发放给农户,日常的生活污水都要流进污水处理设备,签订协议书对全村垃圾分类收集、清运、处理……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承载了万千农民的期待。去年,我市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启动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三年攻坚行动,推广农村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经验,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

51个乡镇新建污水处理设施投入运行,90%以上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全市30%以上的行政村垃圾分类试点全覆盖,101612座农户无害化厕所完成建设,更是补齐村民生活品质短板。

按照“两不愁、三保障”中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总目标,11万多户农村危房相继改造完成,受益群众近30万人。

随着宜都弥水桥村等4个村被列为全省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示范村,远安龙凤村等7个村进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村庄一幅画,户户成美景,环境大变样”的美丽乡村,赢得了村民的支持与好评。(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袁满 通讯员 宋成梓)

【记者手记】

坐城观山,推窗见绿,仰望蓝天,俯掬清波……钢筋水泥的丛林需要绿意的点缀,城市的美好生活少不了诗意的栖居。在推进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宜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向绿色要动能,要发展。从根植绿色理念到实施生态修复,从补齐城市“短板”到建筑节能降耗,从改善人居环境到提高百姓幸福感,一座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宜业宜旅之城正向我们走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