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丨吕和:驾机三次穿越“蘑菇云”

吕老近照 当阳市军休所供图

88岁的吕和就坐在院子里,耳朵里传来飞机刺破天空的轰鸣,深情的目光望过去,都是自己34岁的影子。

那时候,他带着冲天的豪情壮志,驾机穿越“蘑菇云”,为我国核事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54年过去了,虽然他头发白了,身体不如从前了,但对飞行的热爱不减——给年轻的飞行员写信,为在校的学生讲飞行的故事,成了人见人爱的吕爷爷。

6月2日,记者来到当阳市军休所,和老人聊起了那些年的蓝天经历,还有穿越“蘑菇云”的惊天壮举。

吕和是吉林省永吉县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又被选为飞行员。从此,他的人生与祖国蓝天事业结缘,先后驾机参与西藏平叛、中印自卫反击战,赴越南、阿尔及利亚培训飞行员。但与这些经历相比,最让吕和自豪的,还是参与祖国的核试验。

1964年,已经成为某团飞行一大队大队长的吕和接到命令:驾驶飞机穿越原子弹空爆试验现场进行取样,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素材。

这是一项绝密任务,要求“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必要时带进棺材”。吕和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依旧热血澎湃。“接到任务后,我就没准备回来。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我死了没关系,但任务一定要完成!”老人朴素的话语折射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没有文学作品中易水之别的浪漫与悲壮。现实中,吕和简单地和妻子进行了告别:“我接到一个任务,但不能说。你这一年不要和我联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妻子熟知部队的保密条例。她紧紧盯着丈夫的脸,用力地点了点头:“我知道了!”

距离爆炸还有半年多时间,吕和和战友一起在郑州某机场训练。他驾驶的是一架伊尔-14型飞机,飞机设计升限高度是6500米,但试验要求在8000米左右高空取样。为了达到这个标准,需要尽可能为飞机减重,除了取样设备,飞机上一切不需要的设备全部拆除,机组人员甚至连袜子都不能穿。

即使这样,飞机仍旧难以克服设计的缺陷。作为机长,吕和想出一个办法:首先升至6500米,然后平行飞行一段距离;再拉爬高,再平飞;再爬高……就这样一次次训练,一次次拉升,吕和终于成功驾机飞到8000米高空。

这时候,又一个考验来了。高空飞行,除了需要高超的飞行技巧外,还要有沉着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能力。在一次训练中,吕和和战友驾机刚爬升到7000米高度,突然氧气管破裂。眼看着机舱内的氧气越来越少,怎么办?

没有丝毫犹豫,战友们不约而同地拔掉氧气管,把剩余的氧气留给吕和一人,然后依次爬到飞机后舱,晕倒在地。

看着战友把生存的希望留给自己,吕和热泪盈眶,但他没有慌乱。“作为机长,必须要承担责任,把战友们活着带回去!”

吕和驾驶飞机以15米/秒的速度下降,而当时的飞行要求是下降速度不能超过6米/秒,这不仅考验飞行技术,更考验着机长的勇气。吕和沉着应对,迅速将飞机下降到3000米高度。随着氧气重新涌入机舱,战友们陆续苏醒,警报终于解除。

十年磨剑只为今朝。神圣的时刻即将来临,吕和和战友穿上4层防护服,提前1个小时驾机在60公里外升空,等待那惊天动地的一刻。

随着一声巨响,排山倒海的烟云翻滚起来。吕和驾机准时抵达,直插“蘑菇云”顶端。强劲的气流掀得飞机上下颠簸,就像大风中的风筝一样,起伏幅度达到15米。吕和头晕目眩,但他紧握驾驶杆,保持飞机稳定。

折返,再穿入;再折返,再穿入。凭借惊人的毅力,吕和驾驶飞机在“蘑菇云”中穿行3次,前后持续3分钟,顺利完成取样任务。

在返程途中,吕和才发现,衣服上挂着的10多个辐射超量测试灯一直不停地闪着红灯,滴滴报警。“我们当时谁都没注意到,只想着要完成任务。就像毛主席说的,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随着时间流逝,尘封半个世纪的秘密终于解封,吕和也早已从飞行岗位上退休,来到了当阳市军休所居住。回想过去的峥嵘岁月,吕和微笑的脸庞透着坚毅。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能够完成党交予的任务,这是我一辈子的骄傲!”

吕和,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齐小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