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天下,要不要学好数理化?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小长假,因为跟全国高考赶一块了,所以特别热闹。送考接考的家长队伍里,不少妈妈们穿着旗袍,寓意“旗开得胜”;还有爷爷奶奶在家里呆不住,端着粽子站在学校门口等候孙子、孙女走出考场。为啥端着粽子?不是怕孩子考完试饿了,而是“粽”与“中”谐音,寓意“金榜高中”。

这一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怜天下父母心,一切都尽在不言中了。

今年的高考,还占了一个特殊时点,就是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美对我国高科技企业“围追堵截”,对关键技术和产品“断供”,再一次令国人警醒:核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绝不能受制于人!

麻辣姐当年考大学,是上世纪80年代初。那个时候,考大学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考上的是百里挑一。当时最著名的一句口号,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激励了很多有志青年报考理工科专业。年轻人最崇拜的不是大明星,而是华罗庚、陈景润这些科学家。

随着这些年经济社会的发展,考大学的“独木桥”已经变宽了很多。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数理化人才,各类人才都能够在相关领域发挥应用的作用。现在这个时候,还有没有必要重提“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其实,对个人来说,每个人的爱好和志向不同,不一定非得学数理化。只要是正经学问,有了真本领都能走遍天下。但对一个国家来说,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好数理化”就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历史赋予这一代青年人的重任。

也有家长担心:孩子学数理化是不是太难了,还是学金融挣得多吧?不如学管理更轻松吧?从眼下看,可能是这样。但再把目光放远点,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的社会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大的动力来自科技进步。孩子上大学要报啥专业,真要好好掂量掂量,如果自家孩子真是学数理化的好苗子,还是不要错过这班车。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关键核心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年多来的贸易摩擦和美方的“技术霸凌”,让中国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那么,怎样才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科技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提出要科学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进一步明晰政府与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功能定位,科学合理确定政府科技投入的边界和方式,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科学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引导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立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投入重点支持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前沿、社会公益、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

《改革方案》明确,中央财政侧重支持全局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以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组织实施的重大科技任务。

在基础研究方面,聚焦探索未知的科学问题,聚焦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和整体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事项,由中央财政承担主要支出责任。

在应用研究和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对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产业化目标、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在设定时限内进行集成式协同攻关的事项,由中央财政承担主要支出责任,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予以支持。

对事关国计民生的农业、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健康等领域中需要长期演进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由中央财政承担主要支出责任,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予以支持。

   在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科研项目中,有一条特别引人注意,那就是“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在设定时限内进行集成式协同攻关的事项”。

举国体制是中国的制度优势,可以凝聚高科技发展力量,进行集成式协同攻关。这样的体制机制,比单一企业和科学院所更有战斗力。我国的很多尖端科学技术,都是靠发挥举国体制作用而攻克的,最后实现了“弯道超车”。

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可以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尽早取得突破,就会为中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创造更多竞争优势。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也是在科技创新领域实现超前布局的基础。”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认为,既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又发挥企业主体和市场调节的作用,才能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这也是“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应有之义。

我国的移动通信技术从1G的落后、2G的跟随、3G的突破、4G的并跑,到5G的领先,就是因为通信企业在标准制定、频谱规划、技术试验、基建筹备等多方面做出了超前布局。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优化升级交汇融合,中国的科技企业和世界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完全可以在这次浪潮中实现更多科技突破。“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基础研究、攻关重大课题,企业分散决策实现多元尝试、增加微观活力,就能形成突破核心技术的强大合力。” 陈劲表示。

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最大限度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首先应当在源头上下功夫。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是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之举。

怎样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进一步释放他们的创新活力?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表示,当前要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必须把人用在创造性活动上来。“重大科技成果不是计划出来的,科研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能像管工程项目那样管理科研人员。要给科研人员减负松绑,让大量优秀的人才能够真正沉下心来、找准方向,不受干扰地创新突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项目经费“包干制”: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

“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包干制’,体现了对基础研究探索性、不确定性的研究规律的尊重,体现了基础研究以人为本的思想,有利于解决经费使用中重物轻人的问题。”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说,通过改革可以更好地激发各种创新主体活力,让他们有更大的积极性,更大的自由度,更多的获得感。

尊重科研规律,尊重科研管理规律,还需要抓紧解决政策落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现象。今年以来,针对科研人员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有关部门集中治理科研管理中表格多、报销繁、牌子乱、检查多、数据孤岛等问题,进一步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经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层面的36张表格精简整合为6张,课题层面的21张表格精简整合为5张;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全周期提交的材料,由25份精简为17份;自然科学基金推行无纸化申请。

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要将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为他们潜心研究和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人民日报客户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