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进校园 寓教于乐嗨翻天

宜昌开展“大手拉小手”垃圾分类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大手拉小手,争做环保小达人

“垃圾分一分,明天更美丽”,这样的顺口溜正在宜昌校园里传播着。当前,宜昌市垃圾分类领导小组通过联合学校开展各种活动,将垃圾分类知识渗透进校园中,在校园中大力推广垃圾分类,把垃圾分类的绿色理念种在孩子们的心里。

“你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吗?”“垃圾应该如何分类?”“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六一儿童节,宜昌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副高级工程师、垃圾分类宣讲员翟潇娟前往远安双路小学,为35个爱心家庭、爱心企业和30个留守儿童宣讲垃圾分类知识,并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让现场学生、爱心家庭将垃圾分类的小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6月5日,由宜昌垃圾分类领导小组组织的“大手拉小手,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在宜昌市桃花岭幼儿园举行,翟潇娟就认识垃圾、了解垃圾现状、怎么进行垃圾分类等问题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桃花岭幼儿园的师生共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零距离”式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实践活动。

认真听讲解,垃圾分类知识牢记心中

让垃圾分类意识生根发芽

活动现场,翟潇娟通过播放生活放垃圾分类视频、一幅幅颜色鲜艳的图片和一个个生动活泼故事的导入,结合案例向大家阐述了垃圾泛滥的危害,呼吁全校师生要增强环保意识,学会垃圾分类,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成为家庭垃圾分类的积极响应者。

来自西陵区环境卫生管护中心的四个卡通“垃圾箱”人偶一出场,就以其红、灰、绿、蓝亮丽的颜色吸引了现场小朋友的注意,翟潇娟通过“我问你答”的方式告诉小朋友,红色“垃圾箱”人偶是有害垃圾,蓝色“垃圾箱”人偶是可回收物,绿色“垃圾箱”人偶是厨余垃圾,灰色“垃圾箱”人偶是其他垃圾。其中,有害垃圾是指对人体健康或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潜在危害的物质,如废弃电池、日光灯管、水银温度计、血压计、过期药品等。可回收垃圾包括废纸类、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等。厨余垃圾是指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食品加工废料、食物残余,如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等食品类废物。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

“垃圾分类的垃圾桶有哪几种颜色?”“破损的篮球应该扔入哪个垃圾桶?”“废旧灯管应投入哪个颜色的垃圾桶?”在“垃圾分类投一投”的互动环节中,孩子们纷纷将手中的卡片准确的投放到了各类垃圾桶中。

“一进幼儿园,陈老师、郭老师、郑老师就教我们要爱护环境,做好垃圾分类。”来自大一班的小朋友徐愉然特别自豪的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家里垃圾分类我做的最好,有时候爷爷奶奶不知道怎么分类的时候,都是我告诉他们的。”

“幼儿园做垃圾分类已有两年的时间,从学生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各班级老师就会引导孩子们通过颜色来区分如何分类投放垃圾,并将垃圾分类的小知识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桃花岭幼儿园副园长李静表示,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幼儿团通过以“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为契机,强化垃圾分类,对幼儿进行生态环保教育。

积极互动,垃圾准确分类投放

小手拉大手 带动社会意识培养

在桃花岭幼儿园大、中、小班的教室里,记者留意到,教室一角都摆放有两个垃圾桶,其中套有黄色垃圾袋的垃圾桶用来投放可回收物,套有黑色垃圾袋的垃圾桶用来投放不可回收的垃圾,每个班级的孩子们基本上都可以做到准确分类投放。

“通过宣传落实垃圾分类,从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等,这些都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呈现,也正是学校德育的具体载体,学校责任重大。作为幼儿园,更应该帮助孩子从小建立垃圾分类的意识,掌握相关的常识,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同时通过小手拉大手,推动家庭、社会对垃圾分类的重视。”在李静看来,通过小手拉大手,能够把垃圾分类的社会意识带动起来,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目标。

李静表示,桃花岭幼儿园一直以来注重生态环保教育,学校以自然灵动、废旧利用、开放共享为主,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知和体验,让环境会说话,成为生态教育的“活教材”,如班级和公共区域的垃圾桶都贴上了分类标识,垃圾分类渗透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同时还通过各种教育活动,让幼儿在丰富的实践过程中了解、掌握生态环保知识,使其成为孩子的良好习惯。“今天的垃圾分类活动就是一次非常好的教育,我相信对幼儿以及所有的教师提升资源节约意识、养成文明行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市环卫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垃圾分类进校园是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的一个重要方式,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环保理念,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会有切身感悟,并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环保的种子。同时,孩子们回到家后,还可以把这个理念传导给家庭其他成员,推动家庭垃圾分类更好地开展。(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郑璐 通讯员 陈赞 邹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