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融入城市“血脉” 宜昌推进城市建设绿色发展观察

6月3日,西陵区沙河综合整治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生态护坡施工。河床清淤已经完工,再建河床清晰可见。

在许多老宜昌人的印象中,沙河的姿容曾让人迷醉。它发源于梅子垭,汇集了沿线支流,最终在夜明珠流入长江,是宜昌城区仅存不多的山水自然资源。

而3年前,由于河道沿岸违建较多,垃圾乱倒,污水乱排,水体黑臭恶化,一度成为周边的“垃圾填埋场”。2016年,我市启动沙河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11.38亿元,采取PPP形式,利用社会资本治理沙河,建设环保公园。

作为全省首个黑臭水体治理PPP项目,沙河综合整治思路绝非偶然,而是宜昌城市建设绿色发展理念的彰显。围绕市委、市政府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决策部署,我市着力让“绿色”融入城市血液,尊重自然,多留山水,促进人、城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坐标,展示城市丰富内涵

公共绿地能吸纳周边区域雨水,道路广场有足够渗滞能力,公共建筑项目成为“海绵体”……在宜昌,每建一条道路,每建一座建筑,每引进一个项目,都要服从于生态理念和绿色规划。

“建设绿色城市,绝不是简单地栽几棵树、建几座污水处理厂,而是着眼城市绿色发展的系统工程。” 市住建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只有守住城市“绿线”,才能让城市持续健康发展。

为此,我市坚持事先规划、合理布局、尊重环境,秉承“少挖山、慎砍树、禁填水”,真正把绿色、生态、环保理念根植到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

西陵二路快速路大学路延伸段,需跨越三峡专用公路,原设计采用三峡专用公路与城市道路下穿通道,但势必大举挖山开路,有违生态理念。怎么办?

经过反复踏勘、仔细斟酌,最终选择采取高架桥跨越高速方案,不仅减少土石方90万立方米,少占地70余亩,更释放出道路周边用地200余亩,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逾亿元,沿线自然山体也得到最大程度保护,成为全市“不大挖不大填”的示范工程。

正在建设中的伍家岗长江大桥,选址位于长江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缓冲区,是江豚、胭脂鱼活动密集区。为有效保护周边环境及长江珍稀生物多样性,大桥设计方案数易其稿,最终采用主跨1160 米悬索桥一跨过江方案:不在水中建桥墩,主塔位于百年洪水线外,这样既使中华鲟等洄游不受影响,也保证了长江航道不断航……

这样的“绿色坐标”,在宜昌城市建设中比比皆是。至喜大桥、奥体中心、规划展览馆以及各大公园,无不展示着绿色宜昌的丰富内涵。

民生为本,一半山水一半城

曾几何时,因沿岸污水排放,柏临河水质趋富营养化,水葫芦充斥河道,生活垃圾、死鸡、死猪随处可见。

为确保一江清水永续东流。2016年,宜昌启动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柏临河被纳入黑臭水体整治项目清单,采取禁养、清淤、精准治污、生态复绿等方式,推进柏临河流域生态修复,建成全长7.4公里,面积103.4公顷的生态湿地公园。

如今,这里成了市民亲水和休闲乐园。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宜昌以城建项目计划为龙头,持续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和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为城市发展重塑“血脉”。

今年3月29日,我市城建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滨江公园改造项目、城区山体生态修复、伍家岗区不达标水体整治工程、联棚河河道整治及滨河景观项目建设等多个生态环境保护类项目拉开建设序幕。

备受市民期待的滨江公园改造项目,从主城区向东延伸至猇亭古战场景区。届时,宜昌滨江公园总长度将增加一倍,延长到20公里,形成“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独特城市景观。

项目建设包括沿江大道延伸段道路绿化、沿线码头及岸坡整治复绿,通过修复升级城市生态,擦亮城市名片,聚焦生态保护,将成为“长江大保护”中的滨江岸线生态修复示范地。

2019年,全市共安排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类城建项目39个,总投资80亿元,年度资金计划23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0亿元。

随着“六大水系、八大公园”,城区水体生态修复、岸坡景观、花艳污水处理厂扩容、沿江截污干管等一大批生态环境保护类项目落地建设,一批富有民生温度的“绿色工程”,让市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绿色“动力”,渗透城市每个细节

“城市绿色发展,眼中只能有山、水、林、城,富美宜居,不能有路障梗阻,不能留斑疤暗伤。” 去年10月,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宜昌城区城市建设绿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通过3年努力,让城区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绵城市理念和综合管廊建设得到广泛应用,补齐绿色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朝阳路是我市首条采用装配式综合管廊的市政工程,起于峡州大道,东至东湖大道,是跨越夷陵区与西陵区的一条重要城市主干道。

“它的优点在于各类管道集中装配,实现数字化管理,检查维修十分便利。”施工方负责人胡波介绍。

6月2日,记者现场看到,地面道路正在刷黑,预计7月初正式通车。位于地下的综合管廊全长994米,分为污水舱、综合舱、燃气舱,设计使用年限100年,目前污水仓已经投入使用,彻底解决了发展大道片区污水排放问题。

今年,宜昌在完善绿色城市功能配套上持续发力,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绿道、自行车道、步行道、人行立体过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推进建设领域磷石膏综合利用,落实建筑施工扬尘防治责任制等,不断提高城市承载力和生活舒适度。

据统计,城区已确立绿色城市基础设施项目115个,涉及城市路网、园林绿化、废弃物处置、公共停车场、海绵城市等。绿色“动力”,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细节。

逐“绿”而行,宜昌着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生态城市的努力初见成效。(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袁满 通讯员 宋成梓)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