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秭归县郭家坝镇庙垭村扶贫工作队队员马骞

编者按:为巩固“严、紧、硬、实”作风建设成果,推动宜昌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今年,市委直属机关工委在市直机关继续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为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实现“两个走在前列”奋斗目标聚众力、做贡献。即日起,本报开辟专栏,及时反映市直各单位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脱贫攻坚、生态环保、“放管服”改革、“千名干部进千企”等方面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敬请关注。

5月24日,在秭归县郭家坝镇庙垭村,贫困户郑之前话未开口先动情。他说:“我家在一楼开办加工油坊、二楼居家,小马是既劳心又劳力。”郑之前说的“小马”叫马骞,是市人社局一名副科级干部,2015年被派往庙垭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队员,在那里一干就是4年。

庙垭村一组组长唐国宝告诉记者,他印象最深的是开展入户调查摸底时,马骞的“五拍”工作法,即拍饮水池、拍住房安全、拍堂屋设施、拍厨房用具、拍卧室被褥,家庭情况问得清清楚楚。

产业扶持:破除“等靠要”

在马骞看来,脱贫攻坚既要向贫困户宣传好政策,更要让贫困户学会用足政策。

2012年,村民王强因车祸左臂截肢,妻子离家出走,他带着不满一岁的儿子和年过六旬的双亲生活。2016年精准扶贫整村推进工作开始后,马骞了解到王强想通过养殖山羊增收脱贫,自身又没资金。他多次上门向其介绍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的政策,并帮助他申请扶贫贴息贷款。拿到贴息贷款后,王强改扩建了猪、牛、羊栏,引进种畜发展规模养殖业。2017年底,出栏山羊、仔猪和生猪70头(只),创收3万多元,王强成为村里依靠产业脱贫致富的典型。

易地搬迁:力破“老思想”

二组马学广一家独居在山上,靠他在附近打零工维持生计。马学广每天凌晨3点多起床到最近的柑农家搬运柑橘,往返要花5个多小时。2016年易地搬迁政策出台后,马骞多次上门做工作,帮他算“经济账”,分析搬迁前后的利弊。

2017年,马学广举家搬到了山下的集中安置点。整洁的房屋、热闹的社区……马学广说,对未来他充满信心。

危房改造:彰显“真善美”

马骞常说:“做工作就是要找到通往内心的那把钥匙。”

51岁的王骆廷与年过八旬的老母亲马学枣蜗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的土屋里。2018年,得知危房改造政策后,王骆廷决定新建住房。开工后一星期,马骞与同事去查看施工进度,发现王骆廷和老母亲正在一锄锄地挖着土墙。

原来,王骆廷对请别人施工不放心,宁愿自己动手干。可眼看工期要延误,劝说无效,马骞带着村里的施工队一起帮忙,王骆廷家的危房改造终于如期完工。

事后,王骆廷感激地说,多亏工作队帮助,他家房屋改造得以如期完工,他才能领到3万元的危房改造补贴。

村党支部书记廖俊说,马骞驻村4年,已历练成一个善做、会做群众工作的好干部,与庙垭村民建立了深厚情感,他用真心真情和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普遍好评。如今,庙垭村人均收入由原来不足2500元增长到4000多元,村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功劳簿上,有马骞沉甸甸的付出!”廖俊说。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何宝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