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成为记录文化的一种方式 跨学科专家共议短视频时代价值

由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委员会联合主办、字节跳动平台责任研究中心协办的“影像记忆、数字幸福与文化担当——短视频的时代价值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来自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的专家共同探讨“短视频”这种新兴内容与创作平台产生的社会心理与时代价值,以及学界、政府和企业界的文化担当。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任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许燕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汪新建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年教授等出席会议。

多学科交叉、聚焦时代议题

研讨会由汪新建教授与字节跳动平台责任研究中心执行总监刘志毅先生做开幕致辞。之后,钟年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吴炜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东副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谢天副教授分别从 “从短小说到精悍”、“流动景观与数字记忆:中国短视频生态的文化转向与范式创新”、“短视频、心理需求与经济发展轮动周期”和“人们从短视频中得到了什么——短视频使用动机、心理体验,及其对自我的影响”四个方面做主题报告。

其中,武汉大学心理学系谢天副教授的《短视频与幸福感研究报告》获得了与会专家的热切关注。该报告累计访谈了240位抖音用户、收集了9913份有效问卷、邀请共计235名被试参与行为实验,探究了抖音使用动机、心理体验及其对自我的影响。他的研究发现,促使人们观看抖音短视频的动力中,最具时代特色的是释放压力与打发时间,而促使人们拍摄短视频的最大动力则来自分享与记录。通过对抖音用户的大规模问卷调查,《报告》发现观看和拍摄抖音短视频与幸福感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拍摄比观看对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更强。这或许是因为观看短视频是碎片化的,“而拍摄行为从设计、拍摄、加特效到推广是完整的、有意义的行为,你完全不会忘掉,它是一个故事,因此幸福感也会提高”。另外,拍摄短视频的行为还可能是人们追求理想自我的一种方式,研究也表明,人们在抖音上展现的自我的积极程度及其带来的幸福感处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

短视频成为记录文化的一种方式

在下午的研讨会上,来自心理学、传播学、人类学等领域的学者们围绕“影像记忆:什么记忆与记忆什么?”、“数字幸福:何种幸福与幸福何来?”、“文化担当:谁来担当与担当为谁?”三个主题自由畅谈。不同学科、领域、视角的知识、见解交织碰撞,充分体现了此次研讨会的开放性与多元性。

在自由对话中,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朱靖江副教授分享的一个佚事特别有趣:人类学研究者在进入一个村庄开始调研时惊奇地发现,当地村民都认识自己!原来,研究者们在上一个村庄开展研究的画面,早已被当地人拍摄并上传到了短视频平台。研究者变成了短视频里的主角,被研究者反客为主成了视频拍摄者。他总结道,民间影像不仅逐渐由外部的推动力变成了内在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发展,而且传统人类学的许多假设也受到了新的挑战。

中国传媒大学吴炜华教授把短视频定位为文化现象。他认为无论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都有意义。“今天短视频给我们呈现了很多人生活方式的瞬间,带来瞬间的记忆,我们要认可他们,认可他们也是文化。短视频的传播中,景观不再是宏大的、遥远的震撼体验,而是分享式的、参与式的观看与记录。要探寻短视频的内容创作参与主体所共同构建出的数字记忆,如何成为国家记忆、社会记忆、文化记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最后,许燕教授在闭幕式上的发言则讲此次跨界混搭的学术研讨推向了高潮。她指出,短视频虽短且小,但不仅有引领时尚、改变文化的作用,甚至还可能有对人类进化的影响,不可低估其价值。研究者既要正视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认识到每种现象的合理性与社会进化意义,更要有清醒的头脑,与这些社会现象保持一定距离,在文化变迁的洪流中担当起作为研究者的责任。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李桓 通讯员 潘悦 责任编辑 刘小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