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山县南阳镇西北靠近神农架的地方,深山峡谷中有一个小村庄——白竹村。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山村里,却有人注册了国家级集体商标“兴山杨鱼文字及图”“兴山杨鱼活产品”“兴山香肠鱼文字及图”“兴山香肠鱼非活产品”和国家级普通商标昭君土著渔业“香溪源”。他就是带领村民通过冷水鱼养殖等产业富裕起来的白竹村党支部书记胡明海。
起步
胡明海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是土生土长的白竹村人。早年间,他卖过山货、开过榨坊,虽有诸多磨难,但他屡败屡战,经过多年磨砺,成长为当地的经商能人。
1993年,他脱产学习两年经济管理后回到村里,担任起村党支部书记。他带大家养猪、种中药材,村民收入虽有所增加,但仍然有人未能脱贫。
2013年,他有了新的想法:村里有条九冲河,河里有杨鱼、香肠鱼等“土著鱼”,肉嫩刺少,但现在几乎已绝迹。能否利用循环溪水人工养殖“土著鱼”,走特色产业扶贫的道路?
他决定先试养冷水鱼,成功后再带领村民一起发展。2013年5月,他筹集了50万元,在县、镇有关单位的支持下,开始了冷水鱼养殖基地建设。经过180个日夜的奋战,他终于在荒滩上建起了3000立方米的微流水池。
探索
2014年,胡明海花10万元引进了一批鱼苗,却因长途跋涉和管理原因全部死亡。他不仅不服输,还放下了其他产业,全身心地投入冷水鱼养殖。这次,他没有外购鱼苗,而是在当地打捞和收购杨鱼、香肠鱼等“土著鱼”后,在水产专家的指导下人工繁育。
为了更好地培育鱼苗,他建起了320平方米的孵化间;为了提高鱼苗成活率,他连续56个夜晚守在孵化间观察;为了提高技术,他向贵州生物研究所、宜昌市水产局等单位的专家虚心请教;为了生态养殖少用饲料,他深夜在河边用灯光诱捕小虫,还从日本引进丰年虫卵。
经过不断探索和改进,鱼苗成活率从最初的28万尾仅成活3000尾,到后来65万尾成活60万尾以上。冷水鱼养殖成功了,他也开始实现自己的诺言,带领村民一同发展。
发展
2016年,胡明海垫资10万余元,新修鱼池3000立方米,投放鱼苗两万多尾,手把手地教5户贫困户养殖冷水鱼。
胡明海还投入20多万元注册了“兴山杨鱼文字及图”“兴山杨鱼活产品”“兴山香肠鱼文字及图”“兴山香肠鱼非活产品”4件国家级集体商标,以及昭君土著渔业“香溪源”国家级普通商标。有人问他:“你花了这么多钱,为什么注册集体商标而不注册成个人的?”他说:“只有资源、知识产权共享了,才能规模化发展,才能扩大品牌效应。”
有养殖条件的农户发展起来了,没有条件的贫困户怎么脱贫?胡明海2014年初就有了设想——建一个扶贫安置小区,让交通不便、没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农户搬来后发展农家乐。
当时全国还没有出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但在县、镇有关单位的支持下,2016年底,集餐饮住宿、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小区“渔家庄”建成了。11户村民从偏远深山搬到了“渔家庄”,看着他们在新居里欢声笑语,自豪感在胡明海心里油然而生。
收获
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该村冷水鱼养殖户已有21户,冷水鱼10万尾,每年户平可增收2到3万元。养殖冷水鱼还带动了该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现在已经有了9家农家乐,每家每年能增收3万多元。
为吸引更多游客,增加农户收入,胡明海还积极策划各类活动。2017年,该村举办了“亲子教育节”和“年货节”,吸引了3万多游客。
在胡明海的带领下,白竹村已于2017年整村脱贫出列。去年,该村旅游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加上各类农产品销售,收入超过50万元。
但胡明海带领乡亲们发展的脚步没有停滞。“我想带领大家做大‘渔’文章,结合冬桃、茶叶、猕猴桃种植,新增七沟河纳凉谷、石柱寨户外栈道等景点,策划特色活动等,将白竹村打造成兴山、神农架之间集食、钓、赏、戏于一体的门户旅游新村。”(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张宇新 通讯员 荣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