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超良为突出贡献奖获得者陈孝平院士颁奖

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

蒋超良为突出贡献奖获得者陈孝平院士颁奖

王晓东讲话 陈一新等出席

30日,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汉召开,认真贯彻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精神,隆重表彰为湖北省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动员全省上下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打造发展新动能。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蒋超良出席大会,并为2016年度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陈孝平院士颁奖。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省领导傅德辉、黄楚平、郭生练、郭跃进,省政府秘书长王祥喜等出席会议。黄楚平主持大会,郭生练宣读《省人民政府关于2016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与会领导为2016年度省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颁奖。陈孝平院士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陈孝平院士(资料图)

王晓东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向全省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他说,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湖北“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指示精神,关键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动湖北经济迈向“双中高”。过去的一年,我省科技事业结出累累硕果,科技创新红利加快释放,科技进步支撑作用持续增强,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责任在创新发展中走在前列,实现更大作为。

王晓东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思想,切实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更大力度促进科学创新精神与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相结合,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强大动力。要着力提高创新供给能力、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瞄准战略必争领域和供给侧短板,进一步突出产业向中高端攀升这个核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统筹推进科技、经济等体制机制改革,全面落实激励政策,破除人才流动壁垒,以制度创新的突破,点燃科技创新的引擎;着力营造良好环境、集聚创新人才,大力实施“我选湖北”等三大计划,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动湖北由人才培养大省向人才集聚和使用大省转变;着力强化市场导向,大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实施“湖北省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保障。

黄楚平主持会议时强调,全省各地各部门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努力形成支持创新、追求卓越、汇聚人才的社会氛围,让科研人员和创新企业更加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加快建设“创新湖北”作出更大贡献。

全省共有331项科技成果(人)被授予2016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其中突出贡献奖1人,自然科学奖23项,技术发明奖35项,科技进步奖232项,成果推广奖17项,中小企业创新奖23家。(湖北日报)

链接>>

另据楚天都市报

百万大奖得主陈孝平院士

在肝脏手术禁区谱写生命奇迹

“刀尖上的舞者”“在肝脏手术禁区谱写生命奇迹”“厚德至善,大医精诚”……这些,都是人们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陈孝平院士的评价。昨日,他荣获2016年度湖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

谈及获奖感受,陈孝平院士说:“这对我是莫大的荣誉,也是巨大的鼓舞!这一荣誉,属于我省广大医疗科技工作者,属于我的团队及同事、同行,更归功于各级领导多年来的关心和支持。”他还特别提到他的导师裘法祖教授,“感谢他对我的言传身教。没有他的指导和教育,就没有现在的我。”

【初中只上一年就到农村劳动】

陈孝平是亚太腹腔镜肝切除推广与发展专家委员会主席、亚太肝胆胰协会前任主席、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主席。作为我省目前唯一的医学院士,他的医学成就令人景仰。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初中只上一年就到农村劳动了4年,当时“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上大学”。

1953年6月,陈孝平出生于安徽省阜南县郜台乡。1966年,13岁的他刚上了一年初中,就到农村劳动锻炼。1969年,他在公社医院培训3个月后,被组织安排当赤脚医生。当时他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是随老师到田间地头挖中草药。

1970年6月的一个晚上,组织通知他到县医院体检,说有一个上大学的指标。陈孝平连夜骑自行车赶路35公里,参加了第二天一早的体检。当年8月,连代数、几何都弄不懂的他,接到大学录取通知。1970年9月,他前往蚌埠医学院报到。

1973年大学毕业后,陈孝平留在蚌埠医学院工作。6年后,他考取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研究生。

为何选择武汉医学院?他回忆,当时肝脏手术是大手术,他从未见过,对此非常好奇,而全国只有武汉医学院招肝脏外科专业的研究生。擅长解剖的他,专业课考了第一名,成为裘法祖教授的学生。

【创建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模型】

有一些肝病患者,肝脏的其它功能都好,只有某一项指标不好。以前的治疗方法,是把病肝整体切除,再移植新肝。

陈孝平认为,这种做法不合理。1983年,他在全球率先提出这样的理念:只切除患者部分肝脏,留出空间用于移植近亲健康肝脏。这样,患者正常的肝功能得以保留,不正常的肝功能得到弥补,同时也节省了肝源。

提出理念后,陈孝平立即着手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模型。当时没有CT,他通过一台很小的X光机,在狗的身上做实验,第一条狗术后活了60天。而此前采用病肝全部切除后再移植新肝的方法,试验狗最长只活了3天。

1985年4月,陈孝平完成博士论文《狗同种异体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并在武汉国际器官移植学术会议上宣读。这次会议,也是第一次在我国召开的国际器官移植会议。

后来,经过充分论证,陈孝平成功将该技术转化到临床。他治疗过的患者中,包括楚天都市报推出的人物典型、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暴走妈妈”陈玉蓉。

患有重度脂肪肝的陈玉蓉,为了拯救患有先天性肝脏铜代谢缺陷疾病的儿子,每天暴走10公里。7个月后,她的体重由66公斤减至60公斤,脂肪肝也消失了。陈孝平主刀切除了陈玉蓉儿子的部分肝脏,再将陈玉蓉的部分肝脏移植到其儿子的体内。术后7年来,这对母子健康状况良好。

【突破肝脏血流阻断时间限制】

过去的文献认为,人的肝脏血流阻断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但陈孝平发现,有些患者的肝脏血流阻断时间超过了20分钟,可他们仍然活了下来。

于是,他利用兔子做实验,证明兔子的肝脏血流可阻断1小时。原来,文献中的肝脏血流阻断时间,是利用狗做实验得出的结论,而狗的肝脏血管与兔子和人大不一样。

通过临床验证,陈孝平进一步发现,人的肝脏血流阻断30分钟左右,一周后肝功能可恢复正常。

在此基础上,陈孝平创立了三种控制出血技术,解决了肝脏切除手术中的大出血问题。

1994年,他率先在全球有计划地实行巨大肝癌切除术,并提出了“肿瘤大小不是评估能否施行肝切除唯一标准”的理念。

长期以来,大出血一直是导致大肝癌切除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陈孝平的一系列技术创新,让原本风险很大、几乎属于“禁区”的肝脏手术,变成了安全、普及的手术。

【主刀的肝癌患者存活30多年】

从事外科临床和研究工作40多年,陈孝平已亲自实行和指导实行各种肝胆胰手术近2万例,其中肝癌近万例。

孝感患者李月霞,27年前因患严重肝癌,到同济医院治疗。当时不少人认为他不能开刀,只能再活两三个月。但李月霞不甘心,找到该院的高美英教授,高教授向他推荐了刚到同济医院工作、还没什么名气的陈孝平。

陈孝平没有退却,他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和李月霞的病情,切除了李月霞的右肝。如今,李月霞每年到同济医院检查,他也是肝癌手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人之一。

还有一位来自洪湖的肝癌患者,经陈孝平主刀手术后,存活时间比李月霞还长。由于他家在农村,30多年前做完手术后,便与陈孝平失去联系。直到不久前,他带亲戚到同济医院找陈孝平看病,说起往事,陈孝平才知道他仍然健在。

【曾跟实验狗同睡一张手术台】

陈孝平院士对待患者怎么样?他的一位老同事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陈孝平为狗做肝脏移植实验,经常整夜守在手术室,以便遇到紧急状况时及时采取措施,困了就睡在给狗做手术的台上。同事们看到后,指着手术台开玩笑说:“这边是狗睡的,那边睡的是陈孝平。”

一位对狗都这么尽心的医生,可以想见,对患者会是怎样的态度。

据了解,多年来,除了单位规定的早上查房之外,下午和晚上,陈孝平也会到病房查看患者的情况。晚上他常常在办公室写文章到深夜,如果患者出现年轻医生处理不了的情况,可随时找他处理。

即便是出差在外,他也会准时打电话了解病人的情况。出差归来的第一件事,他往往不是直接回家,而是拖着行李箱到病房看望病人。

上世纪90年代初,同济医院肝脏外科还没有重症监护病房,重病号做完手术后,只能住在手术室里观察。陈孝平在手术台旁搭了一张床,晚上睡在那里,随时观察患者的情况,随时抢救治疗。“只有病人安全了,我才能放心离开。”他说。

来自荆门的邓女士,5年前因肝脏长瘤,曾到武汉和北京的多家大医院检查治疗,医生诊断她患有肝癌。后来她找到同济医院,陈孝平一看片子,判断是良性肿瘤,并主刀将其切除。手术第二天查房时,他揭开邓女士身上的纱布仔细检查伤口,还摸了摸伤口旁的肌肉。昨日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邓女士激动地说:“像陈院士这么大的专家,对病人却如此细心负责,实在让我深深感动!”(楚天都市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