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首个卫星产业园在汉开工 明年可实现年产卫星百颗

4月24日,湖北省首个卫星产业园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开工。预计明年一期建成后,该园区可实现年产卫星百颗,并面向全球接单。

卫星产业园由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空间工程公司”)投资建设。园区规划用地426亩,分两期建设。一期规划土地200亩,建筑面积70197平方米,将建设多功能产业生态中心、航天器智能制造中心、空间大数据应用中心、微小航天器云协同研发中心等,预计明年建成,具备投产能力。二期规划土地226亩,将建设新型航天器研制中心、试验中心、热控研究中心、新材料研究中心等。

卫星批量生产线是该项目核心工程,也是国内首条小卫星批量化生产线。空间工程公司总经理邹广宝介绍,和以往一星一造相比,这条生产线采取柔性和智能化生产方式,将在国内首次实现卫星批量化、工业化生产。

目前,卫星研制市场需求巨大。截至2018年底,仅国内就有17家公司公布了卫星组网计划,共计将发射2304颗商业卫星。未来,航天科工“虹云工程”和“行云工程”两大星座的200余颗卫星将在此生产。该生产线还面向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承接卫星研制订单。最快明年,汉产卫星将正式下线。

卫星产业园建成后,可开展空间产品研制、微小航天器研发设计,以及航天器测运控、大数据处理运营等。邹广宝表示,将吸引卫星产业相关配套厂家落户,在项目周边打造3公里卫星产业生态圈,助力湖北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2018年12月22日,空间工程公司抓总研制的“虹云工程”首星成功发射。“十四五”期间,“虹云工程”将完成星座组网,实现全球连续、无缝覆盖的宽带卫星互联网接入。为完成“虹云工程”卫星研制计划,空间工程公司2018年成立之初便开始筹备武汉卫星产业园建设项目。

汉产火箭卫星签下大单

图为:2018年9月29日,快舟一号甲火箭成功完成第二次商业发射。 (资料图片)

湖北日报讯(记者江卉、通讯员王聪、郭文杰)4月24日,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和武汉市政府在汉举办中国航天日系列活动。当天,航天科工旗下火箭公司和行云公司签下多个订单。

这次签约,航天科工火箭公司是大赢家。该公司与未来导航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快舟火箭发射服务合同,预计将于2020年上半年运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微厘空间一号系统S3、S4试验卫星。火箭公司还与武汉市科技局签订“快舟·楚天号”冠名协议,这是快舟火箭首次冠名。

行云公司是航天科工旗下卫星公司,该公司与武汉市经信局签订行云二号卫星发射合作协议,围绕卫星发射运营策划实施品牌宣传,提升武汉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该公司还与武汉市新洲区政府、华夏幸福签订合作协议,建设卫星测运控中心。

航天三江副总经理张镝表示,今年,快舟火箭已确定有3次发射任务,最多可能达到8次,发射次数将再创纪录;行云公司打造的天基物联网“行云工程”加快组网进程,计划年内发射行云二号01、02号卫星。(湖北日报 记者江卉、通讯员陈静)

把大武汉建设成“太空城”

4月24日是第四个“中国航天日”,航天科工集团举办的航天论坛上,与会人士建议,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把武汉打造成“中国的太空城”。

建设“太空城”,武汉如何发力?

武汉有足够的底气

“这并非异想天开。”去年10月的一次商业航天沙龙上,航天三江副总经理张镝首次提出,可以把武汉打造成“中国的休斯敦”。

休斯敦,美国得州第一大城市,是举世闻名“太空城”,完成了“阿波罗登月”等重大航天工程。

在张镝看来,湖北省、武汉市高度重视航天产业发展,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落户武汉新洲区,招商条件优惠、发展态势良好,政策红利明显。

发展商业航天,湖北产业基础雄厚。张镝表示,武汉航天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航天三江集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光谷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等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核心的研发主体,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涵盖火箭、卫星、空间信息应用等,基本形成了全产业链发展能力。

2018年,我省航天工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航天工业企事业单位涵盖航天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服务、航天地面设备及制造等领域。

与会专家认为,航天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链条长,带动效应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航天对湖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汉产火箭卫星瞄准太空经济

武汉要成为“太空城”,拥有航天核心技术、开展航天重大工程是必备条件。

如今,武汉已有多家单位实现了火箭、卫星研制技术的自主可控,并将目标瞄准了太空经济。

4月24日,航天科工官微发布消息,航天三江自主研制的500吨级商业航天固体运载火箭地面试车取得圆满成功。这意味着,我国大推力固体运载火箭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今年,大运力的快舟十一火箭将完成首飞。航天三江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更大运力的快舟火箭正在布局,未来将承担空间站货运、太空旅游、太空挖矿等任务。

汉产卫星也不示弱。

飞在万米高空,打开手机可随时下载想看的电影;置身荒漠海疆,可与千里之外传递音讯……

2018年4月26日,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公司在汉成立,研制百余颗卫星打造“虹云工程”。航天论坛上,空间工程公司副总经理贝超向大家描绘了天基互联网——虹云工程建成后的美好前景。

贝超透露,虹云工程将在2020年完成业务试验系统建设,开展业务试运营;“十四五”期间,实现全球连续、无缝覆盖的宽带卫星互联网接入。

此外,由行云公司打造的天基物联网——行云工程2020年将完成12颗卫星的研制,小规模组网并拓展应用。

业内人士表示,两大航天工程落户武汉,一方面将实现卫星组网等航天技术的自主可控,另一方面也将吸引大批上下游企业来汉掘金。

构建航天产业生态圈

2017年5月,武汉市新洲区政府与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以下简称“武汉基地”)正式开建。

两年来,基地核心项目顺利开工,产业链日趋完整,产业生态圈正在形成。

九天微星是国内领先的卫星创业公司,2018年4月与华夏幸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动商业低轨小卫星总装、集成、测试的规模化、产业化。

九州云箭,一家从事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发的高科技企业,总部位于北京。该公司与华夏幸福签约,将在武汉基地建设发动机设计、试验、制造、总装测试四大中心。该公司创始人季凤来表示,选择武汉,正是看中了这里的人才优势和航天产业优势。

据预测,“十三五”期间,中国航天产业市场总额将达8000亿元。

“商业航天不仅仅是发火箭、放卫星,还可通过航天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来拓展,比如将遥感、通信、气象等卫星资源进一步细化、深化和扩大应用规模。”与会专家建议,武汉应发挥优势,做大卫星应用规模,布局太空经济,在航天领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江卉)

相关报道

“汉产”卫星来了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开工

4月24日,是第四个“中国航天日”。这一天,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航天科工卫星产业园、航天行云科技卫星测运控中心等5大项目同时开工;星途探索、九州云箭等5家航天领域优秀企业签约入驻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未来,“汉产卫星”将在这里生产研发,必将为武汉商业航天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卫星产业园正式开工 “汉产”卫星正式落户新洲

项目集体开工现场。(记者 刘建维 摄)

1970年4月24日,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刺破云霄,以一曲《东方红》,宣告中国的宇宙征程正式起步。4月24日,也自2016年起被正式定为“中国航天日”。

为迎接航天日的到来,4月24日一大早,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卫星产业园、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卫星测运控中心、武汉磁电有限责任公司电磁防护材料项目、和泰新材料、中遥智图5大项目同时开工。

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邂馨宣布项目开工。(记者 刘建维 摄)

卫星产业园的开工,标志着继“汉产”火箭后,“汉产”卫星也正式落户新洲。未来,航天科工“虹云工程”将在卫星产业园内进行研发生产。据悉,作为航天科工五大商业航天工程之一的“虹云工程”,计划发射156颗卫星,在距离地面1000公里的轨道上组网运行,致力于构建一个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络。届时人们将不再会为没有信号而烦恼,无论是在沙漠还是海洋,均能随时随地通过卫星接入互联网。

卫星产业园效果图。

同样是航天科工五大商业航天工程之一的“行云工程”,计划发射80颗行云小卫星,建设中国首个低轨窄带通信卫星星座,打造最终覆盖全球的天基物联网。未来,这80颗卫星的测运控中心就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五大优秀航天项目签约入驻  基地建设进入“快车道 ”

“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现场。(记者 刘建维 摄)

集中开工仪式后,来自全国的商业航天领域专家和企业家们齐聚阳逻,举行“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会上,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投资建设运营方——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与星途探索、九州云箭、星联芯通、洛阳轴承、北京诺亚信5家商业航天领域优秀企业签约,未来这些项目将入驻基地航天产业港。

签约仪式现场。(记者 刘建维 摄)

“我们非常看好武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九省通衢的交通优势,同时基地投资建设运营方华夏幸福有十多年的产业新城建设运营经验和雄厚的产业培育能力,这也是我们选择落户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重要原因。”九州云箭(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作为国内唯一一支联合创业的整建制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团队,他们将在基地打造九州云箭商业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项目,建设发动机设计仿真中心、地面试验中心、产品制造中心,总装测试中心等。

五大项目的开工和五大项目的签约,也为今年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建设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今年以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迈入“快车道”。据了解,目前,航天科工火箭产业园(一期)正在全速建设中,即将于6月底完成全部土建工程,年内投产,到2020年,具备20发固体运载火箭的发射和服务能力。同时,航天产业港一期已建成完工,中遥智图等企业已进场装修,即将生产研发。此外,航天二路、五路、北路等园区道路,以及航天公园、阳大路(航天大道)改造等配套工程也在同步快速推进中。(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消息 记者蒙雪、刘建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