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碧水蓝天下,一艘货轮缓缓通过宜昌夷陵长江大桥江段。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吴延陵 摄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的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报告,长江宜昌段江豚种群增至17头以上。
作为生态晴雨表,被称为“微笑天使”的江豚频频“露面”,有力佐证了长江水质日趋向好。
再看权威数据:去年,宜昌纳入国家及省“水十条”地表水考核的9个断面水质优良率100%,长江干流宜昌段3个断面总磷浓度分别下降10%、12%、26.7%,16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
去年底,在全省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评估考核中,宜昌综合得分4.8分,位居全省第一。
如何纵深推进长江大保护,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宜昌给出了答案。
扛责上肩,构建全责任体系
宜昌水系发达,拥有流域面积30公里以上河流183条,总长达5070公里。然而,在曾经的粗放发展中,脆弱的生态遭到破坏,长江、清江、沮漳河……“病了、病的还不轻”。
治理刻不容缓。宜昌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责任体系,配套建立河湖警长制和市级督导员制度,对境内重要河流、重点湖泊实现了分级分段管护责任全覆盖。
实行河湖长制,不是“冠名制”,而是责任制。
河长湖制落实情况被纳入市、县两级党政综合目标考核。各地亦将河湖管护责任细化到项目、明确到具体时间节点,层层传导压力,严格奖惩兑现。
水质是否改善,是责任落实的重要评判标准。宜昌将重点河流跨界监测断面由33个增加到52个,监测结果实行月度通报、季度分析。湖泊水质监测频次也由半年一次加密到每月一次。
如何“治”出美好生态?各河湖长实行“一河一策”发挥积极作用。
玛瑙河水流量小、自净能力弱。近年来,河长牵头,相关部门协同配合,落实设置人工湿地、实施生态补水、全程在线监测等措施。目前,河水水质大为改善,重现水牛漫步、白鹭翩翩、芦苇成群的怡人景色。
全市形成“一盘棋”格局。枝江市开展“清三河”行动,努力实现“水下无淤积、水中无障碍、水面无漂浮物、水边无垃圾、岸上有绿化”。远安县发挥群众力量,招募十余位“民间河长”义务巡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通报监督、落实整改。夷陵区根据流域、企业等分布情况,探索建立“企业河长制”,鼓励、督促沿河企业主动承担环境责任。
去年,全市2451名河湖长通过全线巡查、暗访督查等形式,巡查河湖6.7万次,其中市级河长巡河55次,委托联系单位巡河178次,发现和交办问题95项。
标本兼治,推进全流域治理
为集中力量“治”长江,宜昌构建“指挥部+专班”工作体系,打响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河道非法采砂整治等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做足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
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宜昌始终坚持统筹长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突出河湖整治,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是不达标水体整治的目标。3年来,枝江投入资金3亿余元,通过退渔还湖、清污截污、种植水生植物、建设湿地公园等系列措施,将金湖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Ⅳ类。随着生态整治初现成效,金湖向世人展示出了她的秀美。去年9月,第九届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就在这里举行。放眼全市,宜昌2018年共消除城区不达标水体11条,约187条公里。
游览长江,沿岸码头环境今非昔比。在宜都,祥印码头主动投入3500万元,植树种草、安装自动喷淋、建设厂房化堆场、实施岸电设施技改。如今,步入码头作业区,见不到尘土飞扬,仿佛置身花园。截止去年底,全市共取缔非法码头216个,码头数量减少三分之二,岸线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腾退修复港口岸线近39公里,生态复绿1213亩,滨江水岸形象更优。
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过程中,宜昌始终坚持治理与发展相结合,推进农业产业生态化、农业生态产业化。在长江一级支流清江,宜都、长江两地拆网箱不拆产业,引导渔民上岸转型,谋求增收新路,彻底让库区投肥养鱼成为历史。
长江两岸,宜昌推进田田化工、华阳化工等134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加快建设宜都、枝江两个专业化工园区。今年,全市计划完成关改搬转企业40家,依法关停4家、改造升级18家、搬迁14家、转产4家。与此同时,宜昌坚持“四季挖窝、三季植树”,积极在长江两岸实行全域生态复绿,打造生态休闲廊道。目前,已完成长江干、支流岸线复绿3.95万余亩。
另外,宜昌还在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尾矿库综合治理、固体废物污染治理等方面下足功夫。去年,在全省评估考核中,15个专项战役指挥部中有12个被评为优秀。
改革创新 凝聚全社会合力
从水质下降,到又听鹭鸣一声声,长江一级支流黄柏河的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去年年Ⅲ类水质达标率超过95%。周边居民笑言“又可以卷起裤腿,下河捕鱼捉虾了”。
2016年底,经省政府授权,宜昌打破行政区划、部门分工,成立黄柏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执法局。基层执法人员“守在河边、一线执法、现场管控”,机构成立仅一个月,开出惩戒夷陵区某磷矿企业的首张罚单。截至目前,累计查处各类违法案件76起。
2017年12月,市委市政府建立黄柏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严格实施水质“约法”。一年后,因水质达到和优于Ⅱ类水质占比均高于目标值,夷陵区、远安县缴纳的1000万元水质保证金得以返还,两地还一起获得了50万吨磷矿开采奖励计划及1000万元市级生态补偿资金。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磷矿开采带来的不利影响,宜昌在黄柏河治理过程中,不断压减采矿企业数量,提高矿石综合利用水平,倒逼磷矿采选企业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去年,三宁矿业在矿山尾水、厂区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就投入资金300多万元。
2018年2月,《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治水、管水、用水从此有法可依。这也意味着以地方立法、综合执法、水质约法和核心的河湖治理长效机制正式确立。目前,黄柏河综合治理的创新经验正在其他河流流域复制推广。
在这场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中,宜昌既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也着力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形成了强大工作合力。
每逢节假日,“三峡蚁工”便会齐聚长江宜昌段江滩,义务清理岸边的垃圾。自2015年成立以来,这个志愿组织以“保护长江母亲河”为口号,捡拾垃圾数百吨,参与市民达2万余人次。另外,还有16个“河小青”志愿服务队参与环保行动,参与人数2.4万人。
在夷陵区东湖初级中学,全市年纪最小的宜昌楷模、八年级九班学生刘沅鹭经常讲授生态环保课,鼓励同龄人争做环保小卫士、争当生态小公民。近年来,宜昌从娃娃抓起,把生态文明建设编写《生态小公民》系列读本,积极引导中小学生成为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者、推广者。
携手行动、共护长江,宜昌将勇毅笃行。(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高炜 杨婧)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