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老党员自办“菜农热线”:退休23年 接了11万个电话

在山东寿光,菜农们有个贴心人,大家都尊称一句“朱老师”。

朱老师名叫朱振华,细高个儿,长眉毛,头发厚实,夹杂些许银丝,一开口声如洪钟。看起来六十开外,不成想,老爷子手指一比画:八十三啦!

他原是寿光市棉花办公室副主任、农技站站长,从棉花、油菜到各类果蔬,田间问诊60年,收获了一众农民“粉丝”。

退休后,朱振华闲不住,将电话号码登报,成了“菜农热线”,自己做起了“接线员”,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分享出去,为各地农民答疑解惑。这一接,就是23年。

用坏6部手机,只要得空就扎进大棚

丁零零——

晚上10点多,正睡着,电话响了,朱振华摸黑爬起。

“是朱老师吗?”那头语气急促,是新疆的一位菜农,“可找到您了,急死我了!”

“别急,你慢慢说。”朱振华赶紧翻出纸笔。

“我的越冬黄瓜得了霜霉病,几次用药也不见好,眼看要病死了!”

详细询问后,朱振华安慰道,“不要紧,还是那些药,另外添加一两糖,就能根治。”

“就这,能管用?”菜农半信半疑。

“管用!”朱振华说。

一周后,新疆的电话又来了,“朱老师,真神了!完全治好了!”

3000多公里外,新疆的菜农如何找到寿光的朱振华?

原来,朱振华退休后在全国蔬菜技术培训班授课,颇受欢迎,一共200多期,涉及7万余人,还公开了电话,自此,家里的座机就热闹了起来。后来,他又义务担任《北方蔬菜报》首席技术顾问,将自家电话登报,大家都叫“菜农热线”。

朱振华下乡镇多,总不能拖着电话线,他索性将座机与手机关联起来,防止漏接电话。

吃饭、午休、晚上,朱振华的电话一刻不闲,家人提心吊胆,毕竟他年事已高,体力有限,朱振华自己却乐此不疲,事无巨细,“农民就是这时候才有空,不能叫他们等。”这么多年过去,朱振华累计义务电话解答各类农技问题11万余次,接听人数约15万人次,经常一个电话3到4人一起咨询,手机都接坏了6部。

他说,“每天有菜农打电话,说明我这人还有点用处。接个电话,举手之劳,到大棚去,不过动动腿、动动嘴,却能让菜农解了困,挣了钱,不是好事吗?”

退休不褪色,他认为这是自己的使命,“我的职业是为农业服务的,为老百姓脱贫的,以前寿光也很穷,就是靠农业技术富了起来。虽然工作退休了,但义务没有退休,我不能让老百姓受损失,只要我活着,这个电话就得接!”

每次寿光组织农业技术入村进田培训班,朱振华都积极参加,白天入棚指导,晚上利用农民空闲时间抓紧培训,往往讲完课大伙儿还意犹未尽,不肯散去。为啥?大伙儿说,“朱老师讲得有意思咧,而且马上就能用!”

这些年,只要得空,朱振华就会到田里为农民解答疑惑,他还在寿光授课近500场次,听课人数多达10万人次,也曾应邀到宁夏、陕西、河南等省区和山东各地授课。

出了名的“拗脾气”,就是得让大伙保住收入

有年春夏之交,寿光一夜冰雹,棉农哭哑了嗓子。

灾害涉及两三个乡镇,10万亩棉花,其中6万亩,主茎成了光杆,仅剩一拃长。

寿光市农业局也束手无策,登门邀请朱振华出马,不成想晚了一步。老伴儿说,他呀,早就去灾区了。

多年来,在寿光,但凡发生灾害,朱振华最是坐不住。去年8月,寿光水灾,蔬菜大棚损失惨重。他得知消息,心急如焚,桌子拍得哐哐响,“老百姓打来很多电话,不去现场调查研究,怎么知道该怎么帮他们!” 家人见拗不过,便同意了。

朱振华这个“拗脾气”,也算小有名气。在农资站坐诊时,曾有菜农拿着几株病辣椒来向他求救,他一眼看出这些辣椒已经“病入膏肓”,宜尽早拔除,降低损失。而坐在一旁的农药店主挤眉弄眼,示意卖药,他却脖一梗,不为所动,坚持不让菜农花冤枉钱。

但是,朱振华拗有拗的道理。面对那年被冰雹打了的棉花,所有人垂头丧气,经过几天调研,他站在地头,提高了嗓门喊,“大家不要割,只要按照我的方法,就能救活受灾棉花,而且肯定能亩产400斤籽棉。”

话音未落,现场鸦雀无声。有干部觉得这是大话,“别说400斤,有100斤我把头割了去!”时任县领导左思右想,也凑过来耳语。乡亲们交头接耳,不少人直摇头,还有村民跳出来喊道,“朱老师,亩产100斤,我给你磕响头!”

最终,不信的人真的拔了棉花,换成玉米。大部分人则按照朱振华的方法,深耠地、撒尿素、治蚜虫、整枝丫,当年棉花果然丰收,亩产500多斤。恰逢当年各地棉花减产,这些棉花可是卖了个好价钱。

此后朱振华再到村里,乡亲们无不奔走相告,一拥而上,纷纷要给他送锦旗,还有人调侃道:朱老师,该去要“头”呀!

他却嘴一咧,摆摆手,“让大伙儿保住收入,我就放心了。”

朱老师是个闲不住的人。去年刚从水灾受灾区回来,他又马不停蹄,设计了新型大棚,土地利用率更高、防灾效果更好。为帮助农民尽快恢复生产,他自掏腰包10万元,买了3000本自己写的《棚室建造及保护地蔬菜生产实用技术》,送入灾区,辅导种植。

写了230万字书稿,不会电脑就全部手写

《棚室建造及保护地蔬菜生产实用技术》这本书,是朱振华80岁所著。

说话间,他突然站起,从角落拎出一个绿色购物袋,打开一看,里面塞满了纸,密密麻麻全是手写,字迹工整,笔力遒劲,穿插着大量手绘插图和彩图,排版有序,用夹子按章节区分好,这是一整本书。

朱振华不会用电脑,书都是写好后,交给女儿敲到电脑上打印出来,再由他一一校对。目前为止,他已出版专著10本,共计400多万字,其中230万字是退休后写的。

生于兵荒马乱,读书是奢求,新中国成立后,朱振华才得以继续学业,也倍加珍惜,后来他考入山东省农校,被分配到棉花研究所,几经辗转,回到寿光老家,一头扎进庄稼地。蹬着一辆自行车,朱振华跑遍了七八百个村子,亲自包肥、下种,研究油菜、棉花生产,不卖药、不收费,倾囊相授,农民见他格外亲。直到现在,朱振华每次实地指导,一入村,村民们便“呼啦”一下围个水泄不通。

随着新的农技和农资更替,过去的知识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为配合县里农业生产,从小麦到油菜、棉花,朱振华研究一样,精通一样。

早在1989年,寿光冬暖式大棚试验成功,54岁的朱振华就做起了学生,先后参加了4个与蔬菜有关的函授学习班,对蔬菜病虫害防治进行了系统学习。这还不够,书本上学不到的,他就下乡进棚,到田间学,向农民学。“如果不再学习综合农业学科技术知识,就干不好今天的农业咨询服务工作。”朱振华琢磨技术如痴如醉,连多年爱好的象棋也受到了冷落。

如今,朱振华第十一本书《齐民要术之蔬菜作物释读》已成稿待出版,共计50万字。这位耄耋之年的老党员,还将在他的领域继续发光发热。(记者 王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