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香菇:在呵护生态中转型蜕变

远安香菇喜获丰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刘中一 摄)

大自然公司的工厂化制袋流水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擒虎 摄)

有着近40年历史的远安县香菇产业,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摒弃原有砍树种菇的落后模式,实现菌棒袋料加工工厂化、种植标准化,产业向精深加工迈进。

去年,远安标准化基地种植量同比增长15.5%,新增8个工厂化制袋点,出口企业从1家增至4家,全县香菇产业在呵护生态中转型蜕变。

追绿:回收稻草秸秆,产业更多元

3月11日,远安鸣凤镇双泉村昌林有机食用菌合作社示范园内,稻草秸秆覆盖在土地上,田垄里灌了水。翻开稻草,可以看到菌丝。该合作社理事长范世荷介绍,这是大球盖菇,年前点的种,气温再高点就出菇了。

听口音,范世荷是外地人。经询问,原来,他是浙江省庆元县人,是远安引进的袋料种植技术人才。

庆元县是人工栽培香菇技术的发祥地之一,上世纪80年代,那里就掌握了袋料种植技术,产生了一批“万元户”。而当时远安香菇刚起步,大量砍伐椴木,作为种植香菇的菌棒,对生态造成破坏。

范世荷被请到远安后,从最初的一个大棚,发展成如今占地110亩的示范园。他推广袋料技术,革新鲜菇烘干技术,把庆元老乡引来远安收购香菇。在“师傅”帮助下,远安香菇一步步发展成熟。

如今在远安,农民们除了种好香菇,还有很多新创造:回收稻草秸秆,在上面种植大球盖菇;在土地上种植羊肚菌;引进灰树花、灵芝菌等药用菌……这样既减少树枝消耗,保护了环境,食用菌产业也更多元,抵御风险能力更强。

谋精:工厂化制袋育肥,告别小作坊

袋料菌棒是香菇生长的“土壤”,香菇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由袋料决定。远安将工厂化、标准化生产袋料,作为提升香菇产业品质的重要抓手。

3月8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宜昌大自然生物科技公司,只见流水线上,由树枝木屑、麸皮、食用级石膏粉、白糖等组成的原料,经过3次搅拌、充分混合后,压成圆柱形菌棒。5个工位上,员工给菌棒套袋,机器自动密封。该公司生产主管张裕国说,以前菌棒由手工压制,疏密不同,原本可以长出5批香菇的,有的只出了3批。

袋料被送入灭菌柜,这是半个篮球厂大小的钢柜,使用天然气,20分钟就能将温度升至120℃,4小时完成灭菌。

在灭菌后的成品间,有一小堆袋料被单独隔开,拿起细看,菌棒上已经发绿。“这叫绿霉菌,表明这些袋料变质了。”张裕国说,以前农民手工制作,5%的袋料会受杂菌感染。如今工厂化制袋,被感染率控制在1%以内。

除了袋料,还有一个问题长期困扰着菇农们:香菇生产后的废菌棒,数量大、气味浓,难以处理。

为解决痛点,大自然公司新建有机肥生产车间,回收废菌棒,经过生物发酵工艺,生产出有机肥,去年共生产、销售有机肥2000吨,不仅消化了远安一半的废菌棒,还为公司增加了200万元营收。

求深:产品深加工,探索中前行

“始于1982年……”走进湖北森源生态科技公司,一幅标语迎面而来。森源前身是远安县菌种厂,是该县香菇界元老。在产品深加工上,森源也跑在前面。

2004年,森源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开发香菇酱。研制配方,新建厂房,购置设备,森源投入500多万元。

到2010年,随着远安香菇产业不断壮大,县内不少同行纷纷推出香菇酱,森源决定研发香菇鸡精。

拿起一瓶产品,森源研发中心主任焦海涛说:“我们从菌丝中,用类似熬中药的方法,不断浓缩,抽提出核苷酸类复合物质。这种物质黏稠,像止咳糖浆,最后固化成颗粒状。”这个产品从研发到投产,投入500多万元。

这几年,香菇酱和香菇鸡精每年为森源贡献500万元营业额。

眼下,森源正与武汉一家企业合作,研制香菇龙虾酱等新调味品,本月底将试生产,“深加工才是香菇产业更好的出路。”焦海涛坚信。(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擒虎 通讯员 黄海涛 刘世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