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正东(左)与外籍友人在卡塔尔合影。
1995年,一名小男孩登上了秭归电视台《我要读书》纪录片,那年他近7岁,却还没上学;2005年,秭归电视台再次跟踪采访,初三的他因为交不起学费,再次面临失学的困境;2019年,当他再次走进镜头时,已是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项目部门经理。
这是一个长达24年的新闻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宋正东,家住秭归县梅家河乡郑家岭村。今年正月初八,春寒料峭,已经7年没有回家过年的他,再次踏上故土。宽敞平坦的通村公路、漂亮整齐的楼房、漫山遍野的柑橘林……与14年前初次走出大山的喜悦激动相比,家乡的变化令他震惊。
放牛娃终于走出了大山
小时候的宋正东家,家境十分贫困,是村里出了名的“低保户”。一家4口住在老祖宗留下来的土坯房里,因年久失修,下雨漏水是常事,几把椅子、一张方桌就是全部家当。
父母疾病缠身,只能勉强打理几分薄地,帮乡亲做做小工,收入微薄。由于大6岁的姐姐正在上学,已到学龄的宋正东只能一拖再拖,年近7岁还没读学前班。
每次姐姐上学时,渴望读书的宋正东都会偷偷跟到学校,手脚并用爬上窗户,够着身子聆听。正当宋正东即将失学时,转机出现了!
1995年,秭归电视台下乡扶贫拍摄《我要读书》助学纪录片,将宋正东拍进了纪录片,帮他实现上学的愿望。不久,宋正东就收到了大山外寄来的文具、书包和捐款,他顺利入了学。
“我最多的时候一次放过4头牛!”小学到初中,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年幼的宋正东一到放学放假,就会帮村里的养牛户放牛。这样不仅可以“蹭饭”,还能赚点学费。
初中毕业后,他顺利考入秭归县第二高级中学,可800多元的“天价”学费一度让他想到辍学,最终还是老师和秭归电视台帮他解决了难题。2005年夏末,背着一袋铺盖被褥,抱着一大罐榨广椒,宋正东终于走出大山,独自一人踏上了艰苦求学的道路。
揣着500元和贷款合同上大学
高三那年,正值备战高考关键期,坏消息却不期而至。家里的老房子因连日暴雨倒塌,家没了,对于宋正东来说犹如晴天霹雳,高考发挥失常、名落孙山,只考取了一个专科学校。
“知识改变命运”,宋正东始终坚定着上大学的愿望。高中毕业后的那个暑假,他一边在县城一家宾馆做传菜工,一边申请到了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 2008年9月,揣着500元钱和一纸助学贷款合同,宋正东进入了大学校园。
“早上饿着,中午就到校外一个便宜的盒饭摊点,每次我都是吃撑再离开,这样就能挺到第二天中午。”一开始,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兼职,宋正东硬是靠着300多元钱撑了两个多月。
为了弥补高考时的遗憾,宋正东大一就报了专升本,一周下来要上20多门课。他十分珍惜大学生活,不仅担任学校团委副书记兼学生会主席,还积极参与演讲、书法等社团活动。
凭着勤奋刻苦,他的成绩一直稳居专业前三名,每年都能拿到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各种校级奖学金。一到课余时间和假期,他会从事发传单、举牌子等各种兼职。奖学金加上兼职收入,宋正东不仅解决了生活费,甚至还把盈余寄回老家,补贴家用。2011年大学毕业后,他就已经还清了助学贷款和家里欠款。
“临时工”到“部门经理”的蜕变
2011年,宋正东大学毕业,凭借着在校期间的优异表现,他被推荐为优秀毕业生,进入了上海远方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工作。同年8月,他随公司走出国门,来到卡塔尔。
2012年10月,他以临时工的身份进入了中交四航局二公司卡塔尔多哈新港项目部。
宋正东十分珍惜这次机会,虽然学历不占优势,但他勤学上进、吃苦耐劳,不仅自学了电脑系统装机维护、理发等技能,还积极参与QC小组活动,参与编写活动成果报告,并因此获得国家建筑行业协会大奖。
天道酬勤,在多次被评为项目优秀员工和每月之星后,2016年6月,他被项目领导推荐成为中交四航局的一名正式员工。2017年7月,他又被菲律宾项目部提升为部门经理,开始独当一面主持工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的宋正东,不仅在宜昌城区买了房,还为父母在老家建了一栋简易的新房。父母脱了贫,日子也越过越好。
“苦难是本书,吃苦是种福。”回忆过往,宋正东感谢困难的岁月,造就了他努力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每次在命运的岔路口,总有好心人拉我一把。”谈到未来,他说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回馈家人、回馈家乡、回馈社会。(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付江山 向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