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丨宜昌 “三峡蚁工”志愿者护长江

《光明日报》(2019年02月20日 03版)

2月10日,湖北宜昌城区的长江岸畔,200多位市民顶着刺骨寒风,捡拾着散落在江滩上的各种垃圾……

这支队伍是“三峡蚁工”的志愿者,负责人李年邦告诉记者,从大年三十开始,他们连续7天,每天在江边捡一个多小时的垃圾。“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垃圾越来越少,宜昌江滩一天天变得干净了!”李年邦兴奋地说。

一个人的坚持

48岁的李年邦,又名李双喜,人称“喜哥”,是一家理发店的老板。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他,每年汛期看到长江涌来大量垃圾,心里格外难受。

2015年11月2日,李年邦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位外国小伙儿每天义务清理河道垃圾的消息,心里便打算为流经这座城市的母亲河做一点事,早起半个小时去江边捡垃圾。

说干就干,李年邦买来垃圾袋和手套等工具。11月3日清晨6点,他来到滨江公园的江边开始清理垃圾。

“从江岸到江滩,只有短短的300米,但那一天我却感觉是我人生中走过的最长一段路。”回忆当时的情景,李年邦最难放下的是“面子”,虽然江边没有其他人,但他依然觉得脸上发烧,总担心别人怎么看。

开弓没有回头箭。之后李年邦都会一早打着手电筒去捡拾垃圾,8点30分再准时到理发店开门。

开始时,李年邦将捡到的垃圾的图片发到朋友圈后,引来人们议论:“你是不是在作秀?”“大水天天冲来垃圾,你捡得完吗?”

面对质疑,李年邦不愿多作回应。幸运的是,妻子和孩子理解他,并用实际行动支持他,从一个人到一家人,人们常常看到他们一家三口清洁江滩的情景。

渐渐地,他的身边出现了点赞者、致敬者和同行者。

6点起床,6点半到达现场,7点开始捡垃圾,是李年邦每个周末和节假日的作息时间,也是宜昌保护长江生态志愿者们的作息时间表。

一群人的善举

2月5日,正月初一。宜昌胭脂坝江滩上,拾捡垃圾的人群如同一个个美妙的音符欢快地跳动着。“没想到来了这么多人。”李年邦惊喜地说。

75岁的周宜生,正扛着鼓鼓囊囊的大袋子慢慢往回走:“我到得比较早,捡了两大袋垃圾了。”

记者在现场看到,来参加活动的有大人也有孩子,其中不少都是全家出动。在宜昌市公安局工作的古军告诉记者:“这样的环保公益活动,一家人已经多次参与。今天也是全家上阵,以这样的方式迎接新春,格外有意义!”

2016年10月,当李年邦的队伍壮大到300多人时,得到了宜昌市西陵区政府的支持,“三峡蚁工”生态环保志愿者协会获登记注册,有了专门的办公室和办公经费。

李年邦告诉记者:“取名‘三峡蚁工’,就是要像蚂蚁一样一点点清理母亲河。一个蚂蚁力量虽小,但抱团起来却有无穷的力量。”

“三峡蚁工”不断感染、吸引着宜昌市民。当地环卫部门为他们安排了垃圾清运车,爱心人士捐来手套和垃圾袋,越来越多的单位、学校、企业组织员工集体参加到垃圾清理队伍中来……从2015年11月至今,“三峡蚁工”在长江边拾捡垃圾活动达520次,吸引3万多市民参与,累计拾捡垃圾近800吨。

一座城的荣光

如今,“三峡蚁工”的活动范围已从城区江滩拓展到宜昌周边的点军区、“三峡人家”风景区,并在夷陵区、西坝成立了分会。志愿者中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只有两岁。志愿服务内容拓展到生态环保宣讲、清理社区垃圾、整理共享单车等。“三峡蚁工”被人们誉为宜昌实施长江大保护的践行者、全民绿色行动的参与者。

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周霁点赞“三峡蚁工”群体,称他们是“可敬可爱的宜昌人”,是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耀。

“个体的文明程度决定了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工程浩大,要让人的行为链与生态链充分咬合在一起,像‘三峡蚁工’一样凝聚社会力量最为关键。”宜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国斌说。

为此,宜昌市推动在每个小区、乡村建立生态环境社会组织,编写出全国第一套系统介绍生态保护的校园教材。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从娃娃抓起,着力培养“生态小公民”。

如今,争做“生态小公民”活动,已经演绎成覆盖全市城乡的争做“生态好公民”的自觉行动。

宜昌市文明办副主任高万红介绍,类似于“三峡蚁工”的60多万名志愿者加入到生态公益行列,为宜昌保护长江、洁净家园奉献自己的力量,正成为宜昌全国文明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

(光明日报记者 夏静 通讯员 蔡钧庭)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