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久违的阳光洒落在长阳大堰乡的山间。51岁的罗爱民骑着摩托在前引路,十余分钟,一间间崭新的白色小房在山上整齐排开。
这是松元坪村前两年建的安置房,离田地不远。进屋,落座,罗爱民笑着递上一杯刚泡好的蒲公英茶。
“拄了10年的那副拐杖好不容易甩掉了,现在终于找到了‘金拐杖’——就是你手里的蒲公英茶!”
脊椎骨断差点瘫痪
罗爱民念完初中因贫失学,做过瓦匠、剃头匠,后到煤矿打工。1998年8月24日,正在作业的他被矿石砸断脊椎,进了县人民医院。8月31日,儿子在县妇幼保健院的产房呱呱落地。
“当时两口子是一个上手术台,一个进产房。”他回忆,一个月后,才在病床上见了儿子第一面。
出院后,左下半身几乎没了知觉。2000年,因久卧久坐,上半身开始麻木,他取下了钢板。“医生说我恢复行动的机会为万分之一,不然就是半瘫。可我觉得我就是那万分之一。”此后,罗爱民几乎每天都拄着双拐出门走一走。
直到2008年,终于摆脱了双拐,扶着墙一步步挪动,摔倒了就再扶着墙站起来。
然而,生命的磨难并没有放过他,刚站起来的他被查出前列腺瘤。妻子随后出走。
与花结缘动心种植
罗爱民放弃了手术治疗,“3000多元的手术费那时是个天文数字,我再没钱也要先供儿子上学,绝对不能让他和我一样因贫失学。”
村民告诉他偏方,用蒲公英泡水喝能有效。被病困逼进死角的他,只想着死马当成活马医,到药店买了几包回家服用。
“没想到几个月后,症状有了明显缓解。”这好东西让他动了心思。“慢慢了解发现,蒲公英既是药、又能做茶,管理粗放,多季收割,比种植其他农作物更容易生钱。”
四处打听蒲公英种植的消息未果。2013年,儿子在网上查到安徽亳州有个药材种植基地。罗爱民立即动身前往考察学习,带回了5斤蒲公英种子。
屡败屡战尝到甜头
罗爱民拿出5分田试验,却遭遇连续两年5次失败。“连苗都不冒,有人说我瞎折腾,也有人劝我放弃算了。”那时还租住在乡里,他依旧每天早上六七点出发,沿着山路走三四个小时只为田头看一眼。
2015年5月,蒲公英终于出了苗,在当地加工后收了百余斤干茶,获益8000多元。罗爱民的蒲公英茶就这样问世了……
“根、叶、花,分别制茶。”他对蒲公英做到极致开发,分别处理。“叶子资源最丰富,一年收8季,常年制茶。花每年春天一季做花茶。根至少要3年以上才能采摘制茶。”
看见罗家田间的“金饽饽”,大伙儿都动了心。包括5个贫困户在内的一批乡亲,跟着他干起来。大堰乡也有了10余户农民规模种植蒲公英。他自己则扩大至15亩,还发起成立了长阳新颖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
2018年,罗爱民实现收入超10万元,顺利脱了贫,另5个贫困户也都脱了贫。
“销路不愁啦!”1月20日,罗爱民来电激动地说,刚与枝江一家药企谈好收购,每年收购最大量可达20吨,“我2018年产量约2吨,目前就是扩大规模。”(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杨雪)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