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职勇担责,创新谋发展。1月8日上午,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13名政协委员围绕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分别提出了建议。本报摘要刊登如下:
建设花园城市 提升生活品质
市政协人资环委、民盟市委会
建议:要统筹规划,彰显城市特色,将花园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相结合,及时与拟建、在建和改造项目对接,在已编制的《宜昌花园城市建设2018-2020木本花卉应用方案》基础上,结合宜昌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宜昌市花园城市建设规划》。要分步实施,打造城市景色,构筑宜昌中心城区点、线、面、带相结合的花园城市格局,实施过程中对现有绿化基础较好的城市主干道和绿地,可因地制宜补植花卉植物,提升景观效果。花卉树种的选择上,要突出本地特色,做到一次栽植多年受益。要多元植入,厚重城市底色,用花卉园林这种自然的形式展现宜昌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一步营造城市的可读性、可记忆性,延续城市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旅游形象,让花园城市更具品位和魅力。要凝心聚力,共添城市亮色,通过创建花园小区、花园单位等活动,将样板街道、示范小区、花园式单位的建设,纳入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小区申报评选体系,推进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常态化。要产城融合,增进城市绿色,用市场的办法引进和培育一批投资主体,解决花园城市建设中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难题,以城市建设高品质推动宜昌高质量绿色发展。
加快转型发展 强化城区经济龙头作用
民建市委会、市政协经济委、伍家岗区政协
建议:统筹做好城区经济发展,构筑区域性中心城市聚集、辐射、带动功能,同时利用城区经济的技术、规模、品牌优势促进同县域经济的产业关联和要素流动,实现水乳交融、互促双赢。切实做好向高端制造、现代服务、都市农业、创新创造转向。深化与三峡集团等中央企业合作,推进军民融合,发展航天动力、智慧海洋等新兴产业。发展都市三产,打造中心城区“购物之都”和自贸区“世界超市”。发挥夷陵、点军及近郊农业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都市农业,建设特色小镇,增强乡村产业承载力。以三峡大学等高校智力资源、“双创”基地和共性技术创新中心为支撑,加快人才、技术孵化和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扩大区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建立市、区新型财力分配关系和预算管理制度,实现权事相宜。调整空间布局,城区坚持南展北联“一张图”,扩大城市纵深,功能错位互补,宜都、枝江、当阳三市以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为重点,培育优强产业集群,山区五县则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使“绿水青山”变现为“金山银山”。做实市级产业平台,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杠杆全面投入各区建设和发展,发挥城区经济转型发展的主力军作用。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供给侧、“放管服”改革,以一流的营商环境促进城区经济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
发挥桥梁纽带助手作用 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工商联
建议:一是大力营造更好发展环境。通过营造更加向上的舆论环境、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更加亲清的政商环境,加大对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培养力度,加强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正当财富和合法财产的保护,引导企业家坚守企业契约精神,督促企业家依法依规生产经营,并将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纳入党委、政府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和干部实绩考核。二是要强力推动政策落实落地。在落实好中央、省相关惠企政策基础上,立足市情实际抓好政策创新,切实帮助民营企业纾困解难。同时,要加大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确保各项政策不变形、不走样。三是要竭力当好桥梁纽带。广泛开展调研活动,推动政策落地落细落实。创新做好企业服务工作,有针对性地为民营企业服务。积极维护民营企业家权益,切实改进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努力把工商联建设成为民营企业家 “有方向感、有认同感、有归属感、有荣誉感、有获得感”的家园。
推动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
宜都市政协
建议:加大规划统筹力度,将宜昌柑橘产业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完善柑橘基地水电路标准化建设,允许社会资本进入适度规模土地流转柑橘种植,形成种植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精准做好品种定位,注重高质量高效益,避免规模无序扩张;积极争取国家级柑橘项目。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打造培育宜昌柑橘地域优势品牌,形成地方优质品牌和企业产业品牌;注重营销策划,主动适应新业态发展,策划组织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柑橘文化节;延伸柑橘产业链,走好精深加工之路,规范、控制柑橘打蜡销售的粗制加工,扶持支持大型企业、冷链物流等多元精深加工企业。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市县两级要加强柑橘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村级要培养一批柑橘土专家;有序推进品种更新,市级要引进、培育、试种不同的柑橘品种,做好柑橘适宜性种植,抓紧更新柑橘树龄已达35年的老橘园;抓好新技术推广运用,提高果农种植水平和果品优质率;全面推行柑橘绿色生产;重视柑橘检疫性病虫害防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市级应制定标准化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精深加工、土地流转等支持和扶持政策,使全市的柑橘产业再上新台阶。
实施主城“北联”战略 建设现代化强市新区
夷陵区政协
建议:加大对夷陵的政策支持力度,同其他城区一样,市级在基础设施、市政项目、民生领域给予政策支持,实现教育医疗均等公平、社会保障同城同质,城市建设同等推进。将夷陵融城上升为市级战略,市级层面把加快城市北联步伐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发展重点,依此推动拓展城市骨架,加快夷陵区域发展。加强中心城区与夷陵融城通道建设,市级层面加大跨区域统筹力度,在区域规划管控、项目建设时序、建设进度等方面加强协调,推动伍龙一级路、港窑路延伸段同步建设,加快西陵二路快速路、三峡专用公路在夷陵区段通道接口建设;支持将几条骨干路网纳入市级大通道规划建设。加强中心城区与夷陵区市政管网对接,跨区域统筹安排污水、供水、燃气等公共服务实施,尽早实现管网一体化,推动龙泉集镇污水接入花艳污水处理厂、城区朝阳路地下管网接入沙河污水处理厂等事项落实。高效推动高铁北站新城建设,市级层面提前启动高铁新城规划编制和配套设施,“城”“站”互促,产城共进。
执行联动加强商事风险防控 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
九三学社宜昌市委会 市政协经济委
建议:加强诉前防控、提高司法质效,打造综合治理+司法的法治服务环境,实现法律顾问和内部控制制度对市场主体的全覆盖,建立内部严密的项目考察、合同审查、风险评估、专家论证、集体讨论等程序,从源头上控制经营风险。坚持公正裁判与高效执行的有机统一,以执行质效倒逼裁判质量提升,增强裁判文书的可执行性。推进信息网多维互联,提高查控实效,继续深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方便查人找物,及时送达。一是所有银行实现司法执行全覆盖。二是建立统一的法人(自然人)资产信用信息登记查询系统,实行全网通。三是利用公安天眼系统、住宿管理系统、移动手机信号追踪系统,实现公安信息与法院执行系统信息的串联与提示,及时采取强制措施。四是推进完善查控系统“点对点”到“总对总”,以信用信息监管取代资格监管,提升执行质效。构建信用大监管体系,促进联动责任落实,建立起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法院主办、全社会参与的大执行格局;确保协助执行单位执行联动工作机制责任细化和督导落实;发挥现有信息技术手段作用,真正做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进一步加大工作考核和执法执纪力度;发挥社区网格员作用,配合人民法院相关工作。
多措并举,盘活城区存量资产
市政协经济委 民建市委会
以上投资项目,实行招商评价、用地效益审查和用地定额管理。三是出台系列配套政策,降低盘活成本。并以区为单位,建立由市区政府部门组成的盘活存量资产联席会议制度,逐案施策,逐一解扣。对盘活过程涉及的债务、产生的税费,能核销的核销、能折扣的折扣、能豁免的豁免,交易程序上,能简则简,能并则并。四是加大招商力度,着力补好城市发展业态短板。针对征而未供土地和因规划调整供而未建土地,组织招商,促进项目落地;根据区位和其他条件,做好区域规划,指导商家选准方向,防止重复布局,着力填补行业和业态空白,提升经营层次。对新引进的主体,给予优惠支持,配套服务。五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落实各平台的主体责任。现有土地、园区和厂房、商业设施等,权属明确的,尽快盘活或处置;适时引导民营资本参与盘活。
建议:一是查处违法用地行为,限期办理供地和开工手续。在全面清理基础上,各区政府成立专班,对接国土、规划部门,逐一排查未供地、未办证、未开工地块,逐一落实措施和责任单位。二是统筹城区产业定位,避免零碎重复。拧紧规划龙头,实行总量控制。对商业用地和商业面积比例实行上限控制;严把工业用地准入,对限额
向土地开发要质量要效率
民革市委会
建议:第一,细规划。2018年6月,自然资源部创新推进土地利用“增存挂钩”机制,向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亮剑,强力破除土地资源无效低效供给,提高资源供给质量和效率。我市应以此为契机,统筹市级重点项目建设,以消化存量为先,科学编制三年土地开发滚动计划。做好任务分解与资金统筹,为政府决策及发行专项债券提供依据。第二,强机制。制定《宜昌市土地一级开发暂行办法》等配套政策,明晰简化土地开发工作流程,补齐短板;培育管理队伍;建立“联动联审”机制,将土地一级开发工作纳入宜昌市国土委议事日程,集体决策开发规模与方向。第三,增动能。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因地制宜确定开发盈利模式;引入第三方智库,参与宜昌市土地开发用地政策研究,提出优化利用解决方案,创新突破棚户区改造项目实施一二级联动开发;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土地一级开发实施单位,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提高财政投入与政府债券资金额度,灵活充分运用国家的土地储备、棚改等诸多有资金支持的政策,筹集更多建设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缩短开发项目周期,提高土地开发效率;提高项目推介质量和用地意向,促进土地的高效供给,保障地方可用财力的持续性。
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 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农工党市委会
建议:进一步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医共体管理体制机制。要以“县乡联动、乡村一体”为抓手,以医保基金为纽带,建立完善县域医疗共同体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各地政府、医保机构与医共体要统一思想,共同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总额预付、过程管理、合理超支分担、结余留用”的制度亟待对牵头医院的总付费进行规范,医共体内部支付方式选择要与医疗服务特点相匹配。完善基层医生培养、激励、医共体内部流动机制,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现有乡村医生委托培养质量,利用医共体牵头医院的优秀教学资源,提升人才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改革人事管理和工资制度,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进一步着力拓展信息化应用范围。推进医疗服务智能监管全覆盖、电子病历实时调阅质控等系统,完善“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诊疗服务模式,提高医疗服务质效。
深化产教融合 引领转型发展
民进市委会
建议:在市政府领导下建立稳定的高位统筹机制,形成“产学研”发展联盟关系和协同互动“对话”制度,对产教深度融合重大问题宏观决策统筹规划,协调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通过政府统筹,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破解产教融合发展难题,教师队伍和资金投入是关键,建议市政府出台政策,整合力量,设立产教融合发展基金,完善本地就业奖励机制,开展专项支持学徒制试点,引导学校适应产业需求培养人才,引导企业主动参与教育教学,实现合作共赢。要改革创新,建立质量评价机制,教育部倡导和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要特别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注重人格塑造,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增强技术技能工人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场能力。
加快宜昌长江沿线化工企业 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
猇亭区政协、市政协人资环委
建议:要全面掌握宜昌土壤环境污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立适合本地条件的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体系和土壤污染管控管理体系,及时科学编制宜昌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规划。全面启动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详查样品采集和风险评估,提出控制地块名单和修复地块名单,成册入库,数据库实时上传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选择代表性地块开展土壤污染修复试点,竣工后,市环保局组织验收,对修复过程和修复中的监督管理及时总结,对规划实施情况和具体项目实施后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评估,为全面开展土壤污染修复提供经验。全面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能力建设,有必要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土壤污染防治修复领导小组,并组建其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各项工作,建立从目标、任务、监督、考核到长效管控的体制机制,切实提高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工作的执行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工作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加强必要装备和经费保障,尤其要尽早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项目策划和包装,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专项政策扶持资金,以增强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的资金保障能力。
发挥独特优势 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政协
建议:突出道地品质、适地适生原则,要突出宜昌在“融合两山、交会两带”特殊地位,争取国家支持,规划建设国家华中中医药博物馆、三峡中药材交易中心、国家中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强化政策引导,完善推进措施,出台《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中药材产业的建设目标、指导原则和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扶持种子种苗基地、核心示范基地、产地规模加工、中药饮片企业建设;在三峡产业引导基金中设立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突出重点区域发展,推进精准脱贫,建议市政府创新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银政合作的信贷产品,运用“经营主体+贫困户”扶贫贴息贷款机制,支持重点区域中药材产业发展,使之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实施领军计划,构筑人才高地,建立专项人才基金,吸引高校中医、中药高端人才创业就业;建立中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联合中医药高校院所设立中医药专业宜昌班,培养本地人才;建立科技人员考核评价奖励机制,发挥各类科技人员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强化科技兴业,完善支撑体系,组建中药材产业研究院,完善质量技术标准;加强监管,严格行业准入标准,严厉打击非法加工和种植使用农药化肥等行为,建立质量安全追溯机制,保障宜昌道地品质;推动中药材大数据应用,建立中药材质量安全网络追溯与核查机制,提升中药材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尊崇历史文化古韵 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市政协文史委 文化艺术界
建议:加快推进特色小镇、特色村寨(以下简称“特色小镇”)建设,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强统筹规划,上下联动实施。由市住建委牵头,市农业、发改等相关部门和专家组成特色小镇建设工作专班,健全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明确发展重点,促进文旅融合。摸清家底,找准特色小镇的核心价值所在;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谋划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小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全市重点建设秭归端午非遗小镇、兴山昭君文化高铁新镇、柏斯音乐小镇等一批特色文化小镇。保留历史风貌,增加文化内涵。遵循“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原则,最大限度保护各镇村历史风貌、历史环境和民居中不同时代所保留下来的建筑特色,依托镇村原有建筑体系、建筑传统,避免“四不像建筑”。尊崇民俗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学习借鉴浙江嘉兴、贵州遵义、云南大理等地先进经验,突出地域特色,以自然村落和历史人文根脉保留较好的镇村为对象,进行必要的建设和改造。培育和打造宜昌特色民俗民间文化品牌,扶持培养乡土文化人才。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孙晓陵、田小春、宋志豪、熊东华、何冠英、李阳整理)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