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宜昌魅动华夏


日前拍摄的宜昌城东公园一角,从高处俯瞰,绿地布局错落有致、环境优美。该公园是以“绿道+山体公园群”为主体概念,以自行车文化为载体的休闲运动主题公园。 (三峡日报 记者 杨柳之 摄)

“松树、梅花、文竹随处可见,绿草红花交相辉映。漫步宜昌的沿江公园,蓝天映衬下,一幅大美的秋日滨江图景呼之欲出。沿堤望去,一片草木葱茏的宽阔绿色景观带映入眼帘。不看老照片很难相信,现在的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过去是一排临江厂房。”

昨日,人民网这样推介宜昌。

走过改革开放40年,绿色宜昌更为生机勃发、顾盼生辉。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这座城市,正因绿而魅。

从驾驭博弈到共生和谐

我们认知,自然赠与的财富不能辜负

逐水而居,中国自古以来的人居智慧。

宜昌也不例外:以长江为轴线,一条大道横贯东西,一幢幢楼房依次排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城生活。

当改革春风吹来,“中部崛起”战略应运而生,母亲河被赋予了经济腾飞的新使命。

得天独厚的磷矿资源,让宜昌拥有了我国最早的磷酸一铵和黄磷生产企业,并蝶变发展形成产业链。兴发集团借势发力,突破性开发深加工产品,迅速成长为我国最大的精细磷产品生产企业。

长江的水源、水运优势,吸引大批企业向沿江聚集。拥有46公里长江岸线的宜都,与深圳东阳光、海南欣龙、华新水泥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从山区小城一跃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依托优势资源,抢抓发展机遇,化工产业在宜昌长江之畔迅速崛起。2016年,宜昌规模化工企业261家,工业总产值1906.3亿元,占全市工业的30.6%。

黄金水道,将宜昌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三角地区等紧密联结。热火朝天的港口、熙熙攘攘的船只、成千上万的集装箱,见证一江两岸的日新月异……

但是,高速发展不等于高质量发展。当岸线被蚕食、水质遭恶化、蓝天难常见……长江病了!

习近平总书记痛心疾首:“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如梦初醒,宜昌敲响警钟。“推进绿色发展、促进转型跨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保护长江责任重大,生态环保是我们的‘必答题’,不是‘选择题’”!

痛下决心,壮士断臂。2016年严冬,宜昌关停了地处沿江1公里“红线”范围内的田田化工,“化工围江”从此破冰……

从铁腕治污到绿色为本

我们践行,时代赋予的使命必须扛鼎

乘胜追击,宜昌打出了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组合拳,不断刷新长江的生态“颜值”和产业“绿值”。

做“减法”,清零长江及其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所有化工企业装置。长江左岸的三新磷酸公司窑法磷酸生产装置、长江右岸的宜都香溪化工公司石灰窑,无一幸免,全部拆除;

也做“加法”,高标准建设专业化工园区,引导企业向高精尖、绿色循环转型升级。三宁化工年产60万吨乙二醇(一期)、南玻显示器件平板显示扩建等技改项目,正全力以赴,加速推进。

要保护,划定生态功能红线和环境质量红线,严把环保准入关。投资30亿元的煤气化改造项目,因选址距离长江只有1公里被否决;投资20亿元的化肥项目,因大气容量不达标被放弃。

也要发展,腾笼换鸟,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看高端装备制造,广汽集团自主品牌广汽传祺生产基地落地宜昌;看生物医药,宜都东阳光追加30亿元,建设国家创新药、仿制药生产基地项目。

全力治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下大力气截污治污,整治11条城市不达标水体,取缔非法码头216个;不忘治本,以长江岸线复绿推进全域绿化美化,完成复绿36843亩,吹响花园城市建设的集结号。

着眼当前,创新“公安+环保”新模式,组建黄柏河综合执法局,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用法治利剑护佑绿水青山;心系长远,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从娃娃抓起,培育“生态小公民”,把绿“种”进孩子们心中。

推进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关转搬”,打响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2017年宜昌化工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下降到19.8%,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的比重由2016年的18.6%提高到30.2%。1至10月,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达到80.1%,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国家、省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漫步沿江码头坡道,赞许地说,这才是贯彻新发展理念!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我们收获,川泽回馈的福祉必将绵延

按下历史的回放键,30多年前,九曲回肠的峡江两岸,一度回荡着喊山人的号子声响。在那个出门兜揣干粮,不知“旅游”为何物的年代,人们逐三峡景色而来,却并不上岸。宜昌的大美山水深藏于闺阁之内。

上世纪末,世界级水利工程的兴建,带来“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新三峡景观,也让宜昌开放开发的步伐进一步提速。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一大批景区景点平地拔节,自然赋予的这片青山秀水开始流金淌银,聚了人气,旺了财气。

“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旅游口号里的这一组“金银绿”,成为彼时宜昌旅游发展最得宜的“三原色”。

风雨数十载,如今之宜昌,一跃而成为全国知名的优秀旅游城市、最受欢迎全域旅游目的地城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深浸润到每一寸土地。宜昌人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护好这一方山水,就是守住了绵延万代的福泽。

正因如此,城市在建设中舍弃眼前红利,让“人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山中”成为宜昌显著的特色。游客至此,无不为城市发展的眼界与胸襟点赞。

正因如此,全域旅游的现实路径里,13个县市放弃“按图索骥”,追求“和而不同”:夷陵区致力于打造四季可游的乡村游产品,枝江以节为媒创新全域旅游,五峰着力“处处是景点”打造三百里武陵画廊,长阳专注“一村一品”构建318国道优质生态景观廊道.....

正因如此,纵横全市的24条生态景观廊道,在将沿线景区景点串珠成链的同时,保留原生态特色,减少人工雕琢,将服务性设施轻轻安放于自然山水间。

也正因如此,宜昌正在朝着打造全国康养示范高地的目标奋勇前行。依托生态山水,以“养老服务、疗养服务、旅游休闲、养身运动、避暑观光”为切入点,融合生态农业、特色食品、绿色循环产业的60余康养项目呼之欲出。

绿色宜昌,魅动华夏。今年1月至9月,全市接待游客6580.89万人次,同比增长17.58 %,实现旅游收入705.43亿元,同比增长20.16%。

在历史的节点上,我们与自然、江河有过依存,有过博弈,有过敬畏,有过驾驭,最终认识到,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会有持续的回报。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更加重视环境友好与江河保护的今天,让“一江清水向东流”,确保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早已融入宜昌城市发展的血脉与经络之中。(记者 杨婧 王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