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为底色 建设生态宜昌

《宜昌城区城市建设绿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出台

运河公园

霞光辉映 王松 摄

古塔映新城 王耿 摄

磨基山公园

点军江城大道高架枢纽 张洪波 摄

为推动解决我市城区城市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10月16日,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宜昌城区城市建设绿色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要求通过三年努力,让城区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各类废弃物得到有效收集和处置,海绵城市理念和综合管廊建设得到广泛应用。

统筹推进,着力改善城区水环境

保障饮用水安全。所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建成一个以上备用水源。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饮用水安全,定期监测、检测和评估饮用水水源、供水厂出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况,饮水安全状况信息要定期向社会公开。规范城区新(改、扩)建住宅二次供水设施管理,结合旧城改造等同步推进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城区公共供水普及率每年稳定在98%以上,水质达标率98%以上。

加强节约用水管理。以水定城、以水定产,实施城市节水综合改造,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用水标准和定额的相关规定,实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加快对超过使用年限和材质落后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每年完成地下老旧管网改造20%以上,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提高污水处理尾水利用率,在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态景观等领域优先使用再生水。

完善城区排水功能。全面开展排水设施健康检测,基本建立城区排水地理信息智能管理系统。城区新(改、扩)建排水设施实行雨污分流制,加快贯通城区“断头管网”。结合老旧小区改造、不达标水体治理、道路改造等,加快推进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难以改造的,应采取截流、调蓄和治理等措施。推进城市易涝点治理和老旧管网疏浚,城市排洪能力比2017年提高30%以上。严格执行排水许可证制度,坚持达标接管,强化在线检测,加大对无证擅自接管、超标排入、雨污混接等违法行为监督执法力度。开展排水管网、泵站、污水处理厂一体化运营维护管理试点,探索供排水一体化管理。

深化水环境治理。深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推进全面排查、流域治理、综合整治,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按要求完成运河、沙河、云池河、牌坊河、柏临河、黄柏河、罗家小河、鄢家河、紫阳河、卷桥河、联棚河等11条不达标水体治理,2020年底基本消除城区建成区黑臭水体。加强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运营监管,确保尾水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排放。结合城市建设和发展,有序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到2020年底,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城区建成区生活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

推进水生态修复。编制城区蓝线规划,实施严格的蓝线管控,确保河湖面积不缩小,水质不下降,防洪能力不降低。因地制宜选择岸线修复、植被恢复、生态净化等措施,积极推进河道生态修复。挖掘宜昌山水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水景观,努力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亲水和休闲需求。

提质增量,高水准打造园林绿地

锁定生态本底。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严控城镇开发边界。构建“一带两心,三楔五脉,两环绕城”的生态景观系统格局,加快主城功能区和产业功能区2个环城森林圈,西陵后山和猇亭后山2大城市绿心,西陵后山——磨基山绿楔、龙盘湖——观音山绿楔、善溪冲——艾家店绿楔3个城市绿楔、5个郊野公园的绿线划定和管控,留出城市通风廊道、绿肺和生态屏障。

实施生态修复。通过封山育林、边坡治理、绿化补植等措施完成城区30处、10平方公里的山体保护和修复,加强城市垃圾填埋场、沿江化工转型升级等工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绿化增量提质。加强公园绿地特别是居住区级公园绿地建设,提升沿江大道、东山大道、江城大道、机场路、云集路、发展大道等城市主要道路绿化品质,开展屋顶绿化、悬挂绿化和垂直绿化的建设。新建或改建4公顷以上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防灾避险公园。到2020年,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5%以上,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少于14.6平方米,老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少于5平方米,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打造花园城市。

推进绿色殡葬。坚持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推动构建以公益性为主题、营利性为补充、节地生态为导向的殡葬服务供给格局;实施标本兼治,持续推进“三沿五区”散坟整治,坚决整治毁林占地违规公墓,制止青山白化现象,依法查禁不可降解祭祀用品销售,引导文明低碳祭祀和节地生态安葬向纵深迈进。

模式创新,优化路网建公交都市

打造“公交+慢行”绿色出行模式。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公交专用道、公交场站、港湾式公交站点、城市绿道、自行车道、步行道、人行立体过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改善各类交通方式的换乘衔接,创建“公交都市”。到2020年,实现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30%以上,独立路权自行车专用道路网密度达到2.5公里/平方公里。

优化路网结构。推行“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在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完成后,适时进行《宜昌市中心城区道路网专项规划》修编工作。进一步优化道路网结构,重点加强快速路和支路建设,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有条件的居住小区和单位大院逐步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在主干路上开设出入口。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路网密度不小于8公里/平方公里。

加快停车设施建设。新建公共停车场,力争至2020年新增公共停车泊位9000个以上;结合新(改、扩)建项目,完善配建停车场;鼓励单位大院开放停车场,实现资源共享;建立智慧停车管理平台,提升停车泊位使用效率,有效缓解停车难的问题。加快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建设,促进电动汽车的使用推广,新建公共停车泊位充电桩配置率达10%以上。

完善设施,全面发展装配式建筑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因地制宜建设湿地公园、雨水花园等海绵绿地;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步行街和停车场推广采用透水铺装;新建建筑和小区要按照低影响开发的要求规划建设排水系统。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的要求和标准。

建设地下综合管线。完善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体制。统筹各类管线敷设,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推进地下空间“多规合一”,杜绝“马路拉链”现象。根据功能需求,因地制宜随道路建设同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到2020年,城市新区道路综合管廊配建率30%以上,城市道路综合管廊配建率2%以上。

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将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等相关要求纳入建设项目规划条件,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10万平方米及以上的房地产项目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50%,新建建筑能效比2015年提高20%。2019年1月1日起,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中,全面推行一体化装修技术。编制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20%以上。进一步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加大社区级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配套完善菜市场、小学、幼儿园、社区卫生和基层文化体育设施,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巩固和提升宜昌市图书馆、规划展览馆、博物馆等大型公共设施免费向群众开放的成效,推动城区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

垃圾分类,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

加强施工扬尘治理。落实建筑施工扬尘防治责任制。以房屋建筑和市政园林工程施工工地、房屋拆迁工地、预拌混凝土生产场地、未进入施工阶段的闲置空地和土方场平工程等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城区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治,达到工地围档、物料堆放覆盖、土方开挖湿法作业、路面硬化、出入车辆清洗、渣土车辆密闭运输“六个百分之百”要求。

加强废弃物处理处置。到2020年,城区生活垃圾实现全收集、全处理,提高有毒有害垃圾处理能力,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35%以上。加强餐厨油烟集中治理,政府机关、公共设施、酒店宾馆、小餐饮集中点餐厨油烟做到集中收集处理,新建小区将油烟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要求纳入规划条件,严格控制露天烧烤,对环境影响严重的要及时整改。城区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达到70%以上,研究和推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理设施。加快污泥干化项目建设,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90%以上。

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改建并重、卫生适用、方便群众、水厕为主、有利排运”的原则,进行公厕规划建设。老城区可通过新建、附建和公共设施开放共享等方式,解决公厕不足问题,新区按环卫设施专项规划实施。中心城区公厕全部达到二类及以上标准,加强公厕标识指引系统和公厕智能引导系统建设。

至优至美,缔造宜居宜旅文明城

全面加强城市设计。完成总体城市设计,每年编制3处以上重点地区区段城市设计并启动实施,将城市设计要求纳入规划条件和设计方案审查环节;加强城市历史文化挖掘,开展历史建筑普查,划定特色风貌街区或者历史文化街区,编制相应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复兴规划,新建重大公共建筑应体现地域特征和时代风貌,展现宜昌城市特色。

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坚持“共同缔造”理念,按照“先民生后提升、先规划后建设、先功能后景观、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重点解决影响居民基本生活的用水、用电、用气、交通出行及安全隐患等问题。到2020年,城区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应改尽改。

全面完成背街小巷整治。结合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全面梳理城区的老旧空间,做到系统排查、不留死角。以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和空间环境改善提升为重点,加快推进背街小巷整治工作的全面收尾,实现“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的目标。

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继续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治理乱停乱靠,重点整治机动车占用非机动车道、盲道行为,保持盲道连续性;治理乱搭乱建,强化违法建筑的拆除力度和管控力度,到2020年底,基本清查处理完成建成区违法建设。治理乱贴乱画,规范城区广告店招,提升街道容貌;治理管线乱拉乱牵,对城区各类架空管线进行改造、整理、入地或拆除。

智慧引领,创建国家新型示范城

以创建国家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为目标,依托三峡云计算中心,打造智慧政务,涉民服务和审批通过网上办理的比例大幅提高;打造智慧服务,逐步建立涵盖社保、公交、医疗、旅游、水电气缴费等范围的市民一卡通,并逐步整合到手机端使用;打造智慧信用体系,依法归集市民遵守城市建设、管理法律法规和公共秩序的信用情况,依法加强披露和应用;打造智慧城建,智慧市政基础设施占基础设施投资比例达1%以上,市政基础设施监管平台实现全覆盖;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建成城市公共交通诱导、智慧停车系统,提高通行效率。

(三峡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