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推进与中心城区深度融合观察:基础设施融合

基础设施融合:舒展筋骨欲振翅

——夷陵区推进与中心城区深度融合观察之四

修路通隧,架桥铺管……11月初,记者在夷陵区看到,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全面爆发期。

这一切,都围绕打通大动脉、疏通微循环,围绕城市设施提档升级精准发力。

“城市北望,眼中只能有山、水、林、城,富美宜居,不能有路障梗阻,不能留斑疤暗伤。”为了这一愿景,夷陵区在主城融合攻坚之年,首先在“硬件”上对接,强力突破,基础设施焕然一新。

对接合作,共筑城市新未来

“原来一堵就是几个小时,坑坑洼洼,现在跑得非常顺畅。”市民周家灿说,宜黄一级路正式通车,不少由此出城上宜巴高速的司机打心眼里高兴。

“在交通路网规划中,像宜黄一级路这样对接主城的重要通道还有不少,如伍龙一级路、花溪路、港窑路、梅黄路等。”夷陵区交通局局长陈立介绍,“七纵一横”交通格局建成后,夷陵区将形成1小时出行圈。

夷陵区主动对接宜昌城市总体规划,推动城区骨架由带状向块状拓展,获得城市发展的纵深。

加快老城区、东城试验区、龙泉、鸦鹊岭与城区接合部的规划调整。龙泉、小溪塔围绕高铁北站片区加强规划管控,向高铁宜昌北站延伸骨架,黄花镇按城市组团标准规划建设,与小溪塔城区连成一体。

“主动对接、先舍后得、合作开发、共同收益。”夷陵区主动打破行政壁垒,加强与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规划协作,小溪塔老城区主动对接平湖半岛片区开发,东城试验区主动对接沙唐片区,鸦鹊岭主动对接临空经济区,全领域拓展城市骨架。

风雨罗河路,架通融合“连心桥”

11月6日下午6时,晚高峰。罗河路东湖桥交通秩序井然。

东湖桥是连接东湖大道、晨光路、友谊路和罗河路、夷兴大道的关键节点,通车后极大地缓解了夷陵主城区至发展大道方向通行压力。

作为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和重要的惠民工程项目,罗河路改造工程计划治理河道5.75公里,改造道路2.54公里,概算总投资1.33亿元。

罗河路建设项目负责人覃天鸿介绍,该项目按照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精心设计,将打造“三线风情”文化街,将夷陵“三线建设”文化巧妙地植入到路、桥、水、屋当中,在功能设计上优先水、车、人的合理畅通,形成彰显夷陵特色的生态景观。

“7月30号通车那天,罗家小河两边的老住户跟过节一样高兴”。在东湖大道21号罐头厂小区住了30多年的邓爷爷和黄爷爷说,这条路过去只有两车道宽,来往车流量大,出行很不方便,现在东湖桥实现了双向六车道通行。现在,邻居们经常来东湖桥上观景,“住在又宽又美的罗河路边,眼睛亮堂,人也精神多了”。

理念创新,做实“看得见”与“看不见”的融合

11月2日,朝阳路约1公里长的综合管廊已基本完工。

朝阳路是我市首条采用装配式综合管廊的市政工程,位于夷陵区黄家湾片区与西陵区交界处,起于峡州大道,东至东湖大道,是跨越夷陵区与西陵区的一条重要城市主干道。“它的优点在于各类管道集中装配,实现数字化管理,检查维修十分便利。”湖北昌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杨新峰介绍。

融合主城,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对接,“面子”合,还要“里子”厚。夷陵区树立城市建管新理念,在融合上打造“两条”通道:一条是看得见的交通路网等基础设施,另一条是看不见的城市现代治理“廊道”。

在基础设施服务方面,坚持多修“管”、少修“馆”,优化调整水、电、气、网布局,统筹停车场、集贸市场、地下管网、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建设,实施城市智能电网、半导体照明、架空电线入地改造工程,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不断提高城市承载力和生活舒适度。

对标中心城区标准,该区城市服务功能提档升级。夷陵文化中心项目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稳步推进。(三峡日报记者 金贵满 叶小梅,通讯员 袁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