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劳动者丨王静:让百姓街头见警,心中有安全感

王静正在工作中。通讯员 谭宝珍 摄

“今天打了一个大败仗。”9月2日,记者走进伍家巡警大队王静的办公室,刚一坐下,就听见门外传来大队长助理刘新华站在门口汇报。

败仗?王静和记者同时一惊。

“喏,小王的腿被掐了,小付的胳膊被咬了。”刘新华说。

谁这么有战斗力?让年轻力壮的两小伙负伤。

在记者的追问下,刘新华道出了原委,原来,刚刚接到居民投诉,反映其小区顶层有位居民在楼顶养鸡乱堆垃圾,又脏又臭,严重污染环境,城管部门请求协助行政执法。谁想顶层住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完全不听劝,还对巡警和城管队员大打出手,把两位人高马大的警察给“打”出来了。

王静对这样的“败仗”似乎习以为常,关切地问同事的伤得怎样,得知一点小皮外伤后,笑着安慰同事道:“这是小矛盾,老太太年纪大了,思想转不过来弯,只能慢慢做工作,多去几次就好了。这样的败仗我们欣然接受。”

这就是伍家岗公安分局巡警大队长王静和他的队友们的日常重要工作之一——处理矛盾纠纷。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日常工作——走路巡逻,看起来轻松,坚持下来却并不容易。高温四十多度的街头,穿着军用大头皮鞋在烈日下行走,天天是衣服湿透结盐渍;寒冷冬夜,在沁骨寒风中徒步,冻得脸上失去知觉。“我们日复一日的坚持,就是为了震慑犯罪分子,让老百姓街头见警,心中有安全感!”

“老干科”成啃硬骨头的“冲锋队”

“ 个子不高,干劲十足,遇事总是冲在前面,工作有担当”。是同事们对王静的评价之一。

2013年7月,王静从市水陆公交分局大队调入伍家岗区巡警大队时43岁,是巡警大队里面最年轻的。当时巡警大队只有12个人,平均年龄52岁,被其他部门同事调侃为“老干科”。

如何让这样一支大龄化的队伍焕发活力?王静思虑再三,决定:不能在队里晃晃,在屋里坐坐,必须出去巡。

王静将队伍分成6个班,两人一班,带上协警,围绕案发重点区域,进行路面巡逻。

白天巡逻加夜巡结合,车巡与徒步巡逻结合,在王静的带动下,保持一定的见警率,辖区打击和压发案成效显著,侵权案件逐年下降。

“每天劲逮逮,忙个不停,不管是不是他们大队的工作,交给他,都是好,没问题,我来负责。”

渐渐地,领导对巡警大队的印象改变了,攻坚克难的任务都愿意交给这支队伍,因为他们不仅愿担当还能担当。

2014、2015年,随着新区建设推进,伍家岗拆迁任务繁重,这只“老干部”成了拆迁攻违啃硬骨头的“冲锋队”。

“‘拆违’是属人民内部矛盾,‘老干部’在这方面有优势。他们一般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较强的群众工作能力,他们说话,群众愿意听。”王静处理此类工作时,坚持主动接触,靠前和零距离沟通。“政策宣传到位,态度和蔼可亲,做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润滑剂,一般群众是会理解的。”王静如是说。

“大案要破,小案也要破”

破大案让警察有职业的成就感,破小案让群众有身边的安全感。

“大案要破,小案也要破。要在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中去寻找到我们的存在感。”面对群众报的小型案件,哪怕芝麻小事,王静和队友们也会认真对待。他坚持“人要追到、东西追回、给群众交代、报案后要反馈”的原则,为群众讨回公道。

4月11日9时许,万达巡防区中兴广场一位老人被敲诈200块钱,接到警情后的王静立马调取广场视频锁定犯罪嫌疑人余某,并很快组织巡逻力量于次日在万达广场金街抓获伺机作案的余某。

根据辖区的治安形式,在市局全面启动的“1+2+4+8+N”的巡逻新机制要求下,王静以伍家公安分局提出的“科学防、精准打、重点管”为工作思路,以分局情报合成实战中心为支撑,以巡防工作考核细则为标准,将巡逻获得的信息精确研判,对违法嫌疑人的抓捕指令,严格落地查实,从而实现精准打击。从4月份来,在分局巡逻民警和特勤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大队共抓获违法嫌疑人271人,辖区街面侵财案件下降19.7%,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三峡日报 记者 翟雪莲 见习记者 袁通 通讯员 谭宝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