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绿“种”进孩子们心中——宜昌开展“生态小公民”活动纪实

“生态环境保护要从娃娃抓起,宜昌市开展的‘生态小公民’教育活动,是一个好的探索,要坚持下去。”今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视察时,专门点赞宜昌的“生态小公民”教育活动。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着眼未来,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从娃娃抓起,让生态环保知识进课程、进校园、进家庭,全方位营造生态育人环境,把绿“种”进孩子们心中。

生态进课程

40多万学生同上“开学第一课”

“如果一个塑料袋卖200元,就没人用塑料袋了。”“长江是母亲河,我们要保护她!”9月3日,市实验小学205班的同学们一拿到《生态小公民》读本,就热烈讨论起来。

当日,全市885所中小学及幼儿园的40.8万名学生,收到了由市教育局联合16个部门编写,中国三峡出版社和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联合出版的《生态小公民》系列读本,都上了一堂以“生态小公民”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

从此,生态文明教育正式纳入宜昌地方课程,成为全市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必修课”。全市中小学生每学年至少上8课时的生态课,幼儿园小朋友每学期至少上4课时的生态课,同时参加2次以上的生态实践活动。各级教研部门有了兼职的《生态小公民》教研员,各学校有了兼职生态老师,并有一名首席教师负责生态文明课程的教研培训。市教育局还牵头组建了生态环境专家宣讲团,开展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目前已邀请各行业环保专家50余人。

“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宜昌由来已久。”据介绍,宜昌长期开设《长在宜昌》地方课程,为中小学生介绍生态文明知识。近两年,夷陵区、西陵区分别编写了《生态小公民》《生态好市民》校本课程,并开展教育试点。今年初,我市“新春第一课”电视节目将主题定为“践行生态文明,守护美丽宜昌”,全市30万中小学生同步收看。

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我市地方课程。市教育局牵头组织16个部门联合开展《生态小公民》读本编撰工作,并研究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意见》。“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生态小公民》读本编撰完成,市委书记周霁,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家胜在看望慰问少年儿童时,将其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了孩子们。

读本发了,课程安排了,学习效果如何?我市将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和参与生态环保活动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价结果折合20分计入中考总分。在今年的中考试卷中,生态文明多次出现在试题中,仅数学一科就有3道题、21分。

同时,在英语、物理、化学、思品、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也有大量关于生态环保的试题。

生态进校园

把绿“种”进孩子们心中

“回收1个塑料瓶可以减排63.4克,回收78个塑料瓶就可以制一件环保毛毯……”开学第一天,走进夷陵区东湖初中,“环保小达人”刘沅鹭同学正在为初一的新同学宣讲“环保十指口诀”。

在东湖初中,像刘沅鹭这样的“环保小达人”“环保小卫士”“环保小明星”“环保小工匠”还有许多,他们有的在校内外宣讲环保知识,有的认养校园绿地,有的参加环保小制作,还有的自制环保酵素为校园的花草施肥。正因为有了他们,校园目之所及,干净整洁,生机勃勃。

东湖初中从2017年9月搬入新校区时起,就启动了生态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努力实现“无磷校园”“零废弃校园”的目标。学校开展了劳动实践“绿水行动”,把生态环保理念“种”进孩子们心中。

这是我市“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的一个典范。全市广大中小学校将生态文明教育与绿色学校、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有机结合,建立学校资源消耗约束指标体系,完善生态课程等管理制度,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细节之中。

在一所学校,厕所的环境卫生折射出的是师生的文明程度。

在市十中校园,厕所成了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除了干净整洁,这里还摆放着花草、镜台,张贴着标语、故事,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用“静坐觅诗句,放松听清泉”的诗句描绘该校的厕所文化,是再贴切不过了。

“像重视餐厅一样去关注厕所,像重视客厅一样去打理厕所,像重视家一样去美化厕所。”市十中校长周成军说,学校在厕所改造之前充分听取了学生意见,尽量满足他们的喜好和要求;建成之后,又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制定《文明入厕公约》,并由班级轮流值勤负责厕所的清洁卫生。

在市一中,学校通过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科技节等多种平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1617班方雨浓同学在科技节“让旧物焕发青春”活动中,设计出了吸尘粉笔刷。去年,他设计的作品《玉米须甾醇提纯工艺研究》获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

生态进家庭

让环保理念代代相传

9月2日早晨7点,市八中906班的张建国就和母亲一起来到江边,参加“三峡蚁工”沿江捡垃圾活动。这已是他们两年来参加的第67次“三峡蚁工”活动。

去年元旦,在班主任彭倩倡议下,该班学生和家长近百人参加“三峡蚁工”活动。近两年间,他们每周末到江边捡垃圾。张建国的母亲高贵菊主动承担起活动的组织工作,为每个同学配备了可重复使用的手套。曾笑宇的母亲在武汉进修,周末特意赶回宜昌,和孩子一起做蚁工;方凯的父亲牺牲做生意的时间,与儿子共同参加活动。

“正因为有了父母的支持和陪伴,我们的环保之路才走得这么远。”张建国说。

夷陵区东湖初中的“环保小达人”刘沅鹭一家三代都是环保志愿者。爷爷捐资开设了夷陵区首家环保教育服务站。父亲是服务站第一个志愿者,刘沅鹭在这样的家风传承下,从小便在心里“种”下了绿种子。

伍家岗区大公桥小学602班的秦一文,也成长在一个环保家庭。妈妈胡文是一名手工达人,纸板、盒子、包装袋等废品,在她手中总能变成漂亮的手工作品;爸爸是一名“三峡蚁工”。在父母的影响下,秦一文也养成了节俭、环保的习惯,刷牙只接半杯水,避免浪费;一张草稿纸,先用铅笔写,再用圆珠笔写,最后换红笔,可以用3遍;去餐馆吃饭,自带饭盒;去超市购物,带着自己做的布袋……去年她被评为湖北省“环保小卫士”。

“从我做起,带动全家,推动社会。”市教育局局长覃照说,宜昌将通过“小手拉大手”,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将生态文明理念延伸到家庭、社会,推动全市人民生态文明素养整体提升。(三峡日报 记者 黄春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