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瑙河,又见水清鱼草肥

开篇手记

曾几何时,“养猪大镇”、“化工强镇”一度是鸦鹊岭引以为傲的对外名片。

鸦鹊岭也因生猪养殖业的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的蓬勃兴起,镇域经济得以突飞猛进,综合实力位居夷陵区区域经济前三强。

然而,镇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粗放的发展模式也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长江生态大保护需要的不是带毒的GDP,而是一河清水的汇入,关系子孙后代持续发展的历史时刻,需要的是和谐绿色的发展理念,需要的是壮士断腕的决心。在大局与小利,短痛与长痛之间,鸦鹊岭选择了前者,尽管步履蹒跚,但依然在奋力前行。仅此,便值得肯定,值得喝彩。

三峡日报从今日起,特推“生态治理沿江行”专栏,将重点推介各地在长江大保护行动中的先进经验。

治理后的玛瑙河水清岸绿,生态明显变好。

7月的玛瑙河,画一般。

堤上,小草青青,垂柳依依。水中,小鱼熙熙,蜻蜓点点。河面上,蝴蝶翩翩,燕子唧唧。还有那悠闲的钓者,坐在岸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水面……

这就是饱受诟病,被称为“宜昌龙须沟”的玛瑙河流域?

“对,这就是治理后的玛瑙河!”在鸦鹊岭工作了26年的原镇文化站站长黄定虎肯定地回答。

“以前可不是这样呢,别说鱼,连虾子都没有!”说起玛瑙河的“前世今生”,今年68岁的黄定虎侃侃而谈。

“昔日玛瑙河,垃圾污水多,鱼虾都绝迹,行人掩鼻过,下河不敢打赤脚……”黄定虎的打油诗念的很顺溜,他告诉记者,之前,化工废水、养殖粪液、生活垃圾全都排入河道内。玛瑙河逐渐变成了“天然的垃圾桶”,一次性塑料盒遍布河面,到处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味。不仅河道里面的小鱼、小虾都没有了,村民们途径河道时,都掩鼻而走,住在河边的村民更是常年不敢开窗。

“以前也进行过治理,但真正见成效是这两年。”黄定虎说,长江生态大保护实施后,玛瑙河流域生态治理成鸦鹊岭党委政府生态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拿出几千万财政资金治污。

据悉,2016年来,鸦鹊岭依据“河长制”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花大力气整治玛瑙河流域生态环境。为堵住污水的源头,该镇先后投资3000万元进行排污管网建设,对全流域工厂、养殖场、生活污水进行了截污纳管,对不能进入管网的新建微动力处理设施,确保流域污水零排放。同时,配套对该河道进行河床清淤、岸坡护理和岸线覆绿。并在河道中种植了水生植物,投放鱼苗,利用自然循环系统洁净水质。

经过一年多的治理,如今的玛瑙河已然从臭名远扬“龙须沟”蝶变成为现在的“鱼若空行无所依”美丽河畔。

其实,这只是鸦鹊岭河道整治中的一个缩影。

据镇党委书记刘宁介绍,鸦鹊岭区域内共有河道4条。2016年初以来,鸦鹊岭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各项要求,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着力探索中小河道一体化治理模式。以河长制为抓手,对全镇4条黑臭河道分片管理,分片整治。去年已实现全镇河长制全覆盖,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和污水直排问题。应水而生的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依水而居的城乡居民爱水护水意识进一步提高,真正实现了河道、河岸、河水、河域生态环境一体“长治”。

镇长王伟告诉记者,在水环境治理方面,集镇污水处理厂项目已竣工投入运行,龙潭垃圾处理场项目已基本完工,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以及尾水深处理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一个个销号喜讯接连传来,任务“落纸”又“落地”。一个“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永续利用、水环境整洁优美、水生态系统健康、水文化传承弘扬”的田园都市正迎风而来。(三峡日报 记者 黄善国 通讯员 周晓琴 张婧 黄定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