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援藏采访加查行:莫热坝上起新村

编者按:前不久,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开展了湖北援藏工作采访,实地了解湖北各地援藏干部工作状态、援藏工作思路与成效,受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等。三峡日报记者随同前往宜昌对口支援的加查县进行了采访。今起,三峡日报刊发一组报道。

6月初,雪域高原白云团簇,五星红旗在骄阳下迎风高展。

“感谢共产党,同步奔小康”的巨幅标语,告诉我们已经身处西藏山南市最大的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莫热坝安置点。如今,它有个汉语的村名——共康村。

(一)

一方水土一方人。

然而,在山南市的一些贫困地区,“水土”已经成为发展的瓶颈,加查县也不例外。山高坡陡、环境恶劣,不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重重,贫困长期驱之难去。

“挪穷窝”“拔穷根”,破解困局,“搬”成了郑重的选择。通过统筹规划、科学选址,莫热坝成为山南市4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同时也是最大的安置点。

莫热坝,地处加查县冷达乡,距县城近一个小时车程,这里以前是群山间一处处荒凉的大块丘坝。确定为易地搬迁安置点后,经过连片整理,总占地708亩。

2016年9月,随着工程开工,沉寂的莫热坝喧腾起来,一批藏族乡亲告别苦日子的希望也升腾起来。

加查县委常务副书记、宜昌援藏工作队领队向军介绍,莫热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总投资2.1亿元,其中,宜昌筹集援藏资金3312.57多万元。按照计划,莫热坝接纳加查县内洛林、冷达、崔久、安绕、拉绥、坝乡等6个乡,以及曲松、措美、隆子等其它3县的搬迁群众,共计369户1296人。

(二)

一排排崭新的藏式小楼错落有致,风格鲜明,色彩鲜艳,让人心情随之愉悦。

洁白的哈达随风摆动,藏族同胞的笑意在满脸“高原红”间流淌。

在共康村,62岁的索朗多吉将我们拉进他的新家参观。他家的编号为“79栋”,房屋共两层,面积150多平方米。“我并不是加查本地人,是去年12月由曲松县穷嘎村搬迁来的。”索朗多吉谈到以前的生活:一家人在老家住的是土屋,不通电、不通路,去趟村委会得走近4小时。“从山上土屋搬进‘独栋’新房子,女儿就近可以就业挣钱,一家人的小康日子越来越有指望了。”

和索朗多吉同时搬进莫热坝的藏族妇女索朗措姆,从加查县洛林乡门卡村二组搬迁过来,今年36岁,是一名党员。她告诉我们,150平方米的新房子,她家自掏腰包才1万元。

26岁的冷达乡干部、共康村党委第一书记洛桑旦巴介绍,交付的新居都已做好基础装修,搬来的藏族同胞只需购置简单家具,即可入住。

他带领我们在村内参观,只见这里水、电、路等均已同步配套,村委会、幼儿园、卫生室、电商点、垃圾中转站、商业区等都已齐备,能最大程度满足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三)

继去年12月已有228户796人入住共康村后,今年6月23日,又有141个易地扶贫搬迁户领到新居钥匙,目前也完成入住。

易地扶贫搬迁,要让贫困户搬得出、住得下,有事做、能致富。

加查县在提前谋划、培育产业项目的过程中,统一规划土地、房屋用途,推动土地流转、合作社模式运作,在藏区逐步打造“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格局,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让搬迁群众增收有渠道、产业有发展、生活质量有提高。

结合气候、土壤和资源优势,还就近辟出农业生产区,主种青稞,和核桃、苹果等经济林。正在建设中的手工业区,将发展木碗制造等,带动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务工增收。

在临公路转角的商业服务区,共康村将14间商品房出租给搬迁户发展服务业,租金增加村集体收入,承租户又带动了2至5个贫困户就业。

在加查县委分管党务的向军说,县、乡两级为共康村选配了一名村支书、两个大学生“村官”,通过强堡垒、建合作社,努力将共康村打造成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村庄,搬迁群众一定会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三峡日报 记者 李玉林 卞建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