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纤夫丨“他就是家里的顶梁柱” ——家人眼中的谭斌

今年6月,谭斌带着屈原艺术团走进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以一台《大端午》圆了他和同事们16年的“进京梦”。就在多方祝贺纷至沓来时,远在秭归的三姐谭嵘却格外笃定:“我知道他一定会成功,因为我是看着他从困境里站起来的。”

“再不好吃的饭,既然端了起来就要吃完。”这是谭斌和她说过最多的话。

谈起弟弟,谭嵘一下红了眼眶:“那时候什么都没有,还欠了一屁股债。”2002年,谭斌接任秭归艺术团团长,无设备、无服装、无创作人员。为了给职工发工资,他找母亲、姐姐借钱;为了打造《青滩姐儿泄滩妹》,他抵押了自己和母亲的房产……

“只要他开口,我们就支持。”谭嵘说,这份支持,不仅源于血肉亲情,更是因为我们见证过谭斌的努力。

谭嵘回忆道,在一次下乡途中,因为行程匆忙,没来得及吃午饭,到达目的地后,谭斌一口气吃了10多个鸡蛋。这件事虽然被谭斌当做笑料提及,但谭嵘听了却是无限心疼。

“他太倔了,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做好,但我们最担心的是他的身体。”谭嵘说,2011年夏天,谭斌查出患有额窦炎,急需手术。但正值艺术团文艺汇演准备期间,术后谭斌谢绝了医生的住院安排,只打了半天消炎针,就又回到办公室。

忙碌的谭斌,给妻子李华玲最大的印象就是在家里不停接打电话的侧脸和出门的背影。“基本没按时下过班,周末也在团里,回到家不是打电话就是坐在电视机前研究别人的节目。”李华玲说这话时有些苦涩。在她的记忆里,一家三口一块出门的机会很少,最“奢侈”的旅游也只是在县里的凤凰山景区转上半天。

因为工作,李华玲也有过抱怨,但每次都被谭斌笑眯眯的一句“别配嘴”化解。“‘配嘴’是方言,一般都是大人训小孩的。”李华玲笑着解释,这三个字仿佛成了夫妻间表达感情的别样方式。

“虽然嘴上不说,但我知道他常常觉得愧对家里人,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尽最大努力弥补。”李华玲说,因为自己闻不得油烟,谭斌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承担起下厨的任务,“儿子上学那会儿,他即使再忙也要先送儿子去学校。”

对兄弟姐妹更是“操碎了心”,前些年二姐的女儿要买房,谭斌二话不说拿出2万块交给二姐;工作之余常常抽空和侄女视频聊天,关心她的生活……

在姐姐眼中,他是令人心疼的弟弟;在妻子眼中,他是关心家人的好丈夫;在儿子眼中,他则是改变自己一生的明师。

原来,儿子上高中后,成绩一直是一家人的心病,但苦于摸不着门路,家里人也只能跟着干着急。此时,谭斌却耐下心来与儿子进行多番交谈,了解到其真正爱好是唱歌。在多次咨询学校后,谭斌终于拍了板:让儿子学艺术。

这个决定也为儿子的学习生活打开了另一扇窗,并最终考入武汉音乐学院。直到现在,李华玲也常常庆幸那时听了谭斌的建议。

“有时候确实因为太忙错过很多与家人相处的机会,但他真的就是家里的顶梁柱,少了他不行。”李华玲笑道。(三峡日报记者 宋志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