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宜昌特产,人们无一不会想到苕酥。当“鲁老记”遍布各大商超、车站、景区,乃至电商平台的时候,谁又曾想到,一手将这个品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做起来的,竟是一个生于1988年的小伙子,他叫鲁丹。
经过几次邀约,3月17日,记者终于见到了鲁丹,这位阳光、帅气的“掌门人”最近正忙碌于点军区土城乡三岔口村,推进他的精准扶贫项目:宜昌市鲁老记红薯产销专业合作社。2016年,鲁丹在三岔口村建立了鲁老记红薯种植基地,主要为当地农民做三件事:提供优质的种苗、进行种植技术培训、统一收购解决销路。由此来带动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同时保证“鲁老记”拥有更好的原材料供给。
“贫穷的根本还是缺产业。”鲁丹说,“鲁老记”现在正准备把合作社的红薯种苗全部换掉,再通过对当地农民进行长期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红薯品质,最终让这个种植基地不仅能提供生产苕酥所需的原材料,还能将绿色、健康的优质红薯作为精品农产品提供给市场。
试种第一年,鲁丹就以实际行动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信任。去年夏天,因为长时间的干旱,大部分农产品减产,红薯个头也不大,不具备作为商品销售的条件。村民黄世海本以为当年的红薯最多能卖出三分之一,但鲁丹最终将他家产的几千斤红薯全部收购。今年,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已经发展到30多户,示范田也有了50多亩。鲁丹还打算在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品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在当地启动“挖苕节”,让更多市民体验到乡村旅游和田间劳作的快乐。
通过企业的力量带动贫困村的造血功能,鲁丹正在践行他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而之所以能有这份心力,离不开企业实力的不断壮大。
“鲁老记”的前身,是由鲁丹的父亲创办的宜昌悦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最初生产花生牛奶,然而因产品质量不稳定,市场迟迟打不开,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一度濒临破产。2008年,还在读大学的鲁丹思量再三后休学回家,给父亲帮忙。经过一番调研,他果断砍掉了饮品业务,将目光瞄准苕酥这一本土传统糕点。他坚信,随着宜昌旅游业的发展,作为区域特色产品的苕酥,市场会越来越大。
起初,“鲁老记”生产过程全靠人工,不仅费时耗力,品质也不稳定。为了成功打入市场,鲁丹花了3年时间,投入几十万元,带领团队研发出一条机械化的流水生产线,到目前为止,该流水线已经取得了三项国家专利。机械化的生产过程保证了温度、湿度这些食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使品质得到提升,也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椒盐型、桔香型、黑米型……口感鲜香,甜而不腻,“鲁老记”系列食品不仅很快获得了市场认可,也逐渐成为行业内的后起之秀:2015年、2016年,“鲁老记”连续荣获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金奖。紧跟时代的发展,鲁丹也带领企业走出了单一食品生产的窠臼,逐步走向含原材料种植基地、生产加工基地、电商销售中心在内的立体化全产业链。
“特产是一个地方经济文化的缩影,“鲁老记”希望成长为宜昌的一张名片,未来还将不断创新,让更多人爱上宜昌特产苕酥,记住宜昌这座美丽的城市。同时,也要不断发挥它的能量,为宜昌的发展出一份力。”在鲁丹描述的企业使命中,饱含的是源于内心深处的自信与热情。(三峡日报 记者易玮玮)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