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下生态优先规矩 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6月11日,湖北省宜昌猇亭区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长江岸边的兴发集团化工配置车间拆迁工作已接近尾声。兴发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近两年,兴发关停了临近长江的22套总价值12亿元的生产线,腾出了900多米长江岸线。厂房虽在拆,发展并未停步。兴发的产业结构由单一磷化工向盐化工、硅化工延伸。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大的发展,而是要立下生态优先的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兴发集团的嬗变只是宜昌狠抓长江大保护、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辩证法”改革指引,宜昌市正确处理“质和量、产和城、内和外、发展和民生、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打出理念、动能、结构、效能、机制“五个加速转换”组合拳,做好“加减乘除”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化。
做减法和除法——
长江沿岸一公里“留白”
宜昌临长江,化工产业是全市产业支柱之一,产值近2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30.6%,占全省石化行业近三分之一。“重化工围江”等问题导致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我们面临的压力实际上也是动力。”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周霁说:“宜昌要投入长江大保护中,做好污染型企业的减法和长江生态破坏的除法。”
“绝不为生产总值牺牲生态颜值。”2017年,宜昌市制定实施《宜昌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在2019年底长江及其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所有化工企业装置‘清零’”的目标,实现一公里“留白”。
宜昌设立10亿元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全力搞好员工转岗安置和社保接续工作。一年来,全市强力推进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首批依法关停25家化工企业。关闭矿山等206家,关停规模以上磷矿开采企业29家,压减磷矿产量70万吨。
“清零”背后不是对化工企业一关了之、一搬了之,而是引导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向高精尖、向绿色循环发展。
“污染物都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在兴发集团宜昌精细化工园,记者看到一箱箱有机硅新材料正等待装车,生产有机硅的原材料多来自化工产品的污染物、副产品。兴发集团充分利用磷、硅、盐等化学产品间共生耦合关系,使每一道工序的产品和副产品都能成为下一道工序的原材料,有机硅原材料就源于生产草甘膦的副产品氯甲烷,同时生产有机硅的副产品盐酸也将回炉用于生产草甘膦。
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说,通过循环化改造,目前园区内企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100%,尾气综合利用率超过98%,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90%。
企业内实现小循环,区域产业链实现大循环。宜昌编制出台《化工产业绿色发展规划》《化工产业项目入园指南》,分类整治10多个化工园,当地还引进中国化工集团,将姚家港化工园区一次性建成智能化花园工厂,产业链大循环已见雏形。
与此同时,宜昌还出台了《长江大保护宜昌实施方案》,全面推进长江宜昌段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
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长江生态大保护带动宜昌产业格局悄然变化,生态状况明显改善。2017年,宜昌化工产值占工业比重由2016年的30.6%下降到19.8%,精细化工占化工产值比重提高到30.2%;长江、清江等重要河流国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提高了3.2个百分点。
做加法——
创新驱动加速动能转换
日前,宜昌南玻光电玻璃技改生产线点火成功,标志着该公司投资5450万元改造升级的生产线顺利完成,将加速抢占0.2毫米超薄玻璃国际高端市场。南玻集团副董事长王健介绍,0.2毫米超薄玻璃量产后,填补了国内空白。
前不久,湖北三宁投资100亿元实施技改,启动年产60万吨新材料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80亿元,带动相关工业产值180亿元。
宜昌市市长张家胜说,在加速动能转换上,宜昌坚持“两手抓”。一方面,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实施企业技术改造,优化提升旧动能。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打造新动能。
宜昌设立1亿元工业技改专项资金,深入实施“企业技改三年行动”,确保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50%以上。今年一季度,宜昌实施技改项目400个,总投资1057.6亿元,同比增长3倍多。
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宜昌启动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力争3年内孵化10家100亿元企业、100家细分行业“隐形冠军”。
今年1月初,广汽集团投资35亿元、年产20万辆自主品牌汽车的宜昌基地项目全面开工。投产后,年产值将达300亿元。以此为契机,宜昌积极培育汽车零部件产业,目前已配套16个上下游项目。
3月8日,宜都东阳光投资30亿元建设国家创新药、仿制药生产基地项目,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50亿元,将与宜昌人福药业、三峡药业等行业龙头企业推动宜昌2020年生物医药产值达到千亿元。
宜昌设立3000万元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旨在突破性发展高端服务业。总投资60亿元的三峡游轮中心项目启动建设,一大批文化旅游项目加快实施。到2020年,预计游客接待量突破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
今年一季度,全市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7.5%;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4%。
做乘法——
转机制激发发展活力
今年1月初,广汽乘用车宜昌项目启动后,在两个多月时间里加速推进、全面开工。期间,猇亭区与广汽乘用车宜昌分公司联合成立指挥部,下设4个工作专班竭力当好服务员,每周进驻、每月联席、全程跟踪。
猇亭区招商局局长徐梅芳用一张调度表记录供电、道路建设、土地使用等28项任务的时间节点,哪里有困难就重点攻克。在总装车间招投标前,项目审批的工作量较大,他和报批报建专班驻厂办公,提前半个月完成了任务。
“广汽宜昌基地打造国内智能工厂的标杆,刷新湖北汽车生产速度。”广汽乘用车副总经理梁伟彪介绍说,整车生产线实现全机器人自动化,平均47秒生产一台汽车,目前国内最快的上海通用武汉基地生产速度是每辆60秒,提高了13秒,这不仅对生产工艺设计、智能装备有极高的需求,对于零部件配套企业相关投资带动更高,蕴含巨大的商机。
审批提速,项目落地时限一压再压。日前,湖北五环欧科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新满仅用12个工作日就办结项目评估评审,相比以往38个工作日大幅缩减。
从去年底开始,宜昌对标武汉东湖高新区,坚持把简政放权聚焦到投资项目上来,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方面持续发力,努力做到能省则省、能简则简、能砍则砍。
如今,企业到宜昌落户,注册时间缩短至2个工作日以内,投资报建审批项目由原来120个工作日压缩到66个工作日,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幅降低。
在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多审、多评、多验、多证、多规、多管”“六多合一”改革领跑全省。其中,发出全省首张“27证合一”工商营业执照,在全省率先推行“43证联办”;“多评合一+统一区域评估”做法可为企业节省交易成本每亩2万多元,节省时间可达30多个工作日。
目前,宜昌正聚焦制度创新和产业发展,力争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环境、法治建设等领域寻求更大突破,加快把宜昌自贸片区打造成三峡区域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明桥 通讯员 何英 原载6月14日《经济日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