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激情吟唱诗歌之城的浪漫

专访出席“2018屈原故里端午诗会”部分诗人

这是汉语诗歌的漫漫故道,一个伟大的名字,撞响了诗中国的黄钟大吕。这是一片诗情悠扬的土地,一代代诗人,传唱出一座诗歌里的浪漫城市。宜昌,一座从古诗韵律中走出的城市,一个被诗歌浸润的地方。6月14日晚,以“中国端午 诗意宜昌”为主题的2018屈原故里端午诗会在这里激情上演,吉狄马加、叶延滨等全国著名诗人,以诗之名,以端午之契机相聚在山水生态之城——

吉狄马加:坚守诗歌精神 擦亮诗歌品牌

“宜昌的变化非常大,每次来都不一样。”6月14日,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名诗人吉狄马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这是吉狄马加第五次来宜昌。“宜昌越来越漂亮,生态保护又上了一个台阶。在民生改善方面,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吉狄马加说。

“宜昌的城市文化发展和文化品牌打造在全国突出。”吉狄马加充分肯定了宜昌的诗歌之城建设。多年来,宜昌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打造中国诗歌之城,让百姓更广泛地参与到诗歌生活中。“诗歌已经变成了宜昌城市精神品格的一部分。” 百姓热情积极参与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活动,“这不仅是诗歌的盛会,也是人民的节日。”

谈及诗歌之城的建设,他建议宜昌要坚守诗歌精神,传承屈原文化,擦亮诗歌品牌。“无论是诗歌之城的建设,还是作为中国诗歌的地标,宜昌在中国诗歌事业的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6月14日,2018屈原故里端午诗会上,吉狄马加被授予“中国诗歌之城‘桂冠诗人’”称号。他将在今日的端午文化节开幕式上诵读《祭屈原文》。(三峡日报记者 赵璟一)

王家新:继承屈原文学血脉

“曾经教授极力推荐我们读屈原,当时的我并不理解。如今,越读越感到屈原的伟大。”6月14日,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家新说道。

面对千年前屈原写下的灿烂篇章,王家新说:“这是奇迹,更是骨血之声。”屈原不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代诗人,他的品格也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而屈原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人生态度是王家新最受感动的部分,“作为当代诗人,我们应当激活屈原留给我们的这份传统,让当代诗歌焕发更深刻的魅力。”

“屈原对天地万物的追问和求索是惊人的。”王家新说,“在先秦时期,中国诗歌创作的维度被屈原打开,也正是屈原,给后世诗人提供了创作的源泉和精神动力,让中国诗歌可以傲立于世界文学艺术之林。”

王家新说,宜昌是屈原的故乡,宜昌甚至湖北人民都继承了屈原的文学血脉,都徜徉在丰富的诗歌海洋中,都传颂着屈原爱国、正直、高洁的人生品格。在宜昌,王家新看到一批热爱诗歌的年轻学子,他很欣慰,“希望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能永远秉承爱好文学追求真理的美好品质。”(三峡日报见习记者 李阳)

陈先发:用心感受诗歌的魅力

6月14日,新华社安徽分社总编辑、当代著名诗人陈先发对宜昌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山水相撞撞出了三峡,撞出了宜昌,这是一片有灵性的土地。”爱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也令陈先发感慨颇深:“他的文字里,对一草一木的描写都很美、很精微,也充满了强烈的探索精神。”

谈及屈原及其作品所带来的启示时,陈先发说,除了诸如《天问》这一类作品中所蕴含的求索精神值得学习外,屈原的所有作品中都带着一种很强烈的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也正是当下人们需要去学习的精神。特别是青少年,要有创新的理念,敢于突破固有的模式和表达方式,形成自己的风格。

“毫无疑问,古诗很美,在鼓励青少年学习古诗的同时,我也很希望他们能放下对现代诗歌的畏惧,走近现代诗歌。”陈先发认为,在很多青少年眼中,现代诗歌所表达的意象有时太过晦涩,且并不像古诗那样能找到标准的解答,这种“多解性”,令很多人对现代诗歌望而却步。“我希望大家不要畏惧现代诗歌,尤其是青少年,能够放开课本,多去了解现代诗歌,不求‘解答’,用心去感受现代诗歌所带来的体验。”陈先发说。(三峡日报记者 宋志豪)

雷平阳:情怀赋予诗歌生命

“宜昌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因为这座城市倚着一条伟大的河流。”6月14日,云南省文联副主席、当代著名诗人雷平阳告诉记者,尽管这只是他第二次来宜昌,但浓厚的诗歌氛围和秀美的山水已令他印象深刻,“有机会我一定要好好感受这座城市。”

怎么样才能写出一首好诗?雷平阳曾说过:“我希望能看见一种以乡愁为核心的诗歌,它具有秋风与月连的品质。”当日,雷平阳再次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写诗的手法只是其次,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诗歌之后的内涵和情怀,有了情怀,诗歌才有生命。”说到这里,他向记者阐述了自己对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的感悟。他说,屈原的诗歌有自己鲜明的个人风格,那是受他所生活的地方影响,也是他的生平经历所致。在屈原的作品里,也无时不刻在表达着这种情感——对民族的热爱及对世界的探索。

对于本次端午文化节,雷平阳说,这次活动很好地让诗歌走进了大众,让更多人能够近距离地了解诗歌。“诗歌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属于所有人的情感寄托。”他坚定地说。 (三峡日报记者 宋志豪)

谷禾:诗歌精神需传承

“我一直在想诗歌也好,屈原也好,它本身就像一头大象,我们都在盲人摸象。谁摸到哪一块,可能就认为它就是这个样子,人人都有着自己独有的理解。”6月14日,在夷陵中学新校区,谷禾和学生们热烈地讨论着诗歌创作的方法。

谷禾,《十月》杂志资深编辑、当代著名诗人。曾经拥有十四年教龄的谷禾,看见学生便格外亲切。

“说到屈原,我们反复强调的就是家国情怀。”来到了屈原故里宜昌,谷禾思绪万千,“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长不过百年。对于这个世界来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传承。”

“宜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这次屈原故里的端午诗会,我感受到了文化的传承,也感受到了爱的传递。”对于宜昌浓厚的文化氛围,谷禾连连称赞。

“希望可爱的孩子们,做一个善良的人,正直的人,心中有爱的人。把心中的爱向身边的人、向身处的这个世界传递,我觉得这就是对屈原为代表的诗歌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我相信,有了这一份初心,才能够有真正的诗与远方。”谷禾充满希望地说道。 (三峡日报记者 张思路)

朵渔:愿“诗歌之城”一直美下去

“屈原树立了中国第一个诗人的形象,从屈原这里开始,汉语诗歌的形象变得非常鲜明。《天问》《九歌》这样的作品是汉语诗歌中伟大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6月14日,说起诗歌,朵渔感慨颇深。

朵渔,原名高照亮,《诗歌现场》主编、当代著名诗人。主要有诗集《暗街》《高原上》《非常爱》,文史随笔集 《史间道》《禅机》《十张脸》等作品。

“其实,很多诗人都来过宜昌,留下了很多经典名句。”朵渔说,宜昌是个有魅力的城市,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

“宜昌山好水好人也好。”这是朵渔第三次来到宜昌,宜昌的发展变化,朵渔深有感触,“如今,宜昌不仅有秀丽的风景,夜景也很耀眼,现在文旅融合发展真是越来越好。”

“宜昌大力推动化工产业转型,留住的是宝贵的绿水青山。”宜昌的转型发展让朵渔感到非常惊喜,“这是珍贵的财富,也是宜昌人民的福气。”

“现在,宜昌充分利用本土的优势资源,打造诗歌之城,城市名片越来越亮,宜昌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任何事情只要坚持下去都是会有成果的,希望宜昌一直这样美下去。” (三峡日报记者 张思路)

张执浩:充满活力的诗歌之城

《汉诗》执行主编、当代著名诗人张执浩是“2018屈原故里端午诗会”的嘉宾之一。作为湖北人,张执浩对宜昌诗歌发展一直密切关注。“宜昌是湖北省最近十年来,除武汉以外的,诗歌最活跃的地区。”6月14日,张执浩接受采访时说道。

看到以毛子为代表的一批青年诗人的强劲崛起,宜昌诗人、诗歌翻译家、批评家的均衡发展态势,宜昌为打造诗歌之城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如今宜昌诗歌文化的良好发展氛围等,张执浩说这座诗歌之城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宜昌作为屈原故里,诗歌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确立诗人形象的诗人,可挖掘的文化根基比较深厚。通过这几年的努力,现在在中国冠有诗歌之城的城市中,宜昌是非常醒目的。”张执浩说。

来到诗会现场,看到一群身着古服,手持竹简的小小表演者们,他感慨道“人生就是一个回溯,不断返回童年的过程。而所有的孩子都是诗人。教给他们诗歌,并不一定要培养他们成为诗人,而是让他们保持诗性,同时尽可能延长诗性,以及对世界的好奇之心,对孩子而言这是十分美好的事情。”(三峡日报见习记者 李阳)

余秀华:再美的诗也写不尽宜昌美

6月13日,荆门籍诗人余秀华带着自己对诗歌独特的感悟再次来到宜昌,参加2018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活动。

“诗歌说到底,它的归属都是情诗。”余秀华说,诗歌之所以能够完成,就是因为里面包含了情感。就像爱国诗人屈原的诗歌,里面蕴含的正是他对民族的情感。而恰恰也正是这种情感,才会令屈原的诗读起来那么令人震撼,所以说他的作品是一种融合了很多种情感的存在,这里面不仅有对国家的热爱,还有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有何种功效?在余秀华的眼中,诗歌是通向灵魂的,是用来取悦自己的。“选择诗歌并不是得到什么,而是取悦自己。”余秀华说,每个人获得愉悦的方式不尽相同,她则通过诗歌获得愉悦。而诗歌如果不能够取悦自己,那么所有的名誉与收入都是毫无意义的。

宜昌作为“诗歌之城”,在余秀华的眼中也有不一样的形象。“我来到宜昌已经有4次了,去年也参加了“诗意宜昌·端午诗会”活动。临别之际,我写了一首《别宜昌》,我觉得再美的诗也写不尽宜昌的山山水水。”余秀华这样描述她眼中的宜昌。(三峡日报记者 宋志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