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钱江新城灯光秀由70万盏LED灯组成,分别安装在核心区沿岸的30栋高层建筑外立面上,运用声、光、电等视觉效果和动感音乐,将不同文化元素的影像显示在多幢高楼串成的“巨幕”上。白天游西湖,晚上看灯光秀,也成了来杭州旅游的新“标配”。(记者 严晓冬 摄)
在两年前的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向世界这样介绍杭州:“既有千年古都的历史气韵、钟灵毓秀的自然风光,也有锐意进取的创新活力、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
诚如赞美,杭州不仅拥有苏堤春晓、曲院风荷等景点,还有西湖、运河两大“世界遗产”。伴随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她是文艺青年眼中的小清新之城、摄影师镜头里的诗画江南、世界游客心中的美学之都。
站在世界旅游版图上,杭州是中国首个提出全域旅游的城市,也是中国体验式旅游代表性城市,在实施全域旅游上有着丰富的创新实践。
初夏时节,我们漫步在钱塘江畔,探索全域旅游发展的“杭州样本”。
打开全景镜头
找到西湖之外好颜色
6月7日,微雨,坐标杭州西湖。
烟雨朦胧的苏堤,两岸蒲柳如丝,江面烟波浩渺。有行人或独揽江景,或三五成群谈笑而过,不经意间,眼底的一景一物都融成一幅江南水墨画。
放眼全世界,大概没有第二个湖泊能像西湖一样,有着“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评价。也正因如此,西湖之于杭州的价值,人们从不讳言。
当国内不少景区因为一张门票而饱受诟病争议时,西湖却主动拆除围墙,成为全国首个免门票的5A级景区,且一坚持就是16年。
这16年,西湖相继取消了130多个景点门票,免费开放面积达2000多公顷。这期间,外界对西湖“大账”“小账”的计算从未间断:直接损失门票收入近5亿元。
牺牲短期“财气”,换来的是长远的“人气”。随着人均逗留天数的增加,带来的食、宿、行、购、娱等相关收入十分可观。西湖免票前,杭州一年旅游总收入是549亿元,但就此满足了吗?并不是。如何让游客的目光因追随西湖而来,又不仅仅停留在西湖之上,杭州动了一番脑筋。
西湖以西,龙坞茶镇。这里是西湖龙井的最大产区,也是无数游客的向往之地。
随机走进一家名为“御井香”的小店,总经理郑小平正在试茶。“一年前,这里还是棚户区。”他告诉记者,去年西湖区签手蓝城、绿城集团,斥资51亿元打造中国首个特色茶镇,将龙坞小镇带入了发展快车道。
以“慢品时光”为主题,龙坞茶镇开发了“十八棵御茶”“龙井问茶”等精品茶旅路线,游客在徜徉万亩茶园风光之时,还可以完整地体验采茶、炒茶、品茶等与茶文化相关的活动。
如今,西湖区正按照5A级标准打造24.7平方公里的龙坞茶镇。按照规划,外桐坞的“艺术和民俗”、上城埭的“茶、森林、水库、民宿”、白龙潭的“水、氧吧”将串珠成链,形成一个大龙坞景区。
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龙坞茶镇的尝试与转型,也是整个杭州正在着力铺就的产业旅游发展之路。
不再依托单个景点,而是将“山、水、城、村、景”等资源重新整合,让旅游与农业、文创、民宿等产业深度融合——放眼如今杭州,之江板块的艺创小镇、双浦旅游风情小镇、灵山中国艺术小镇、西栖湿地的河渚街等,一批批重点项目的发展,正在为西湖区全域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曾经,来到西湖区旅游的人们目的明确,直奔西湖风景区,如今,人们游走西湖区的方式已从“独宠景区”转变为“雨露均沾”——赏完西湖美景,或到青芝坞文艺一把,或去保俶路品尝美食,或去弥陀寺公园享鸟语花香……
在“大旅游”的发展理念影响下,杭州从西湖的“一枝独秀”,发展为“三江五湖一山一河一溪三址”的全面开发和开放。
启动夜游模式
从此白天更懂夜的美
奔涌而来的钱塘潮水,缓缓飞过的人字雁群,愉悦欢腾的水墨小鱼……6月7日19时30分,位于钱江新城的城市阳台,G20灯光秀如约而至,震撼和惊艳了在此守候的游人。
30分钟的演绎,35幢楼宇变成光影大屏,分布其间的70万个LED光源不停地变换色彩,把灵动雅致的江南韵味、杭州元素,大气磅礴的中国气派、新城特色,呈现在观众眼前。
2016年,这场极富科技感的灯光秀在杭州G20峰会上首次亮相,就惊艳全世界。“后峰会”时代,这场灯光秀依然每天上演,并作为新的城市名片,成为杭州旅游的“标配”。
曾几何时,杭州也经历过“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观光游时代。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每个游客在杭州多停留一晚,杭州的综合旅游收入就会增加100亿元。
那么,如何留住游客的脚步?答案是打造高水平、符合这座城市精神与气质的夜游产品。
月光莹莹的夜晚,岳湖波光澄静,树影绰约。突然,一束白色的光从湖心自下而上打出,湖面上一个白衣男子,孑然一身,打着绢伞,遗世独立,仿佛从千年之前走来。
这是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西湖》的开篇,这台演出,源自2004年。艺术总监王林回忆打造这场演出的初衷:“西湖是水做的,而雨是缠绵的、柔情的,和杭州这个城市的气质、要素都吻合。”
如今,“每天下一场雨”的《印象西湖》,成了中外游客杭州夜生活的必修课。
不看热闹看门道。热爱文艺的人们不难发现,杭州打造的每一款夜游产品,都没有单纯追求技术的炫酷,场景的华丽,而是在一点一滴的设计与演绎中,让杭州的城市内涵和自然山水,中国元素与世界文化在碰撞交融中直抵人心。
夜色迷离,“世界三大名秀”之一的《宋城千古情》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出其不意的呈现方式,将良渚古人的艰辛、宋皇宫的辉煌、岳家军的惨烈重新演绎,带给游客极致的视觉体验和心灵震撼。
还有杭州标志性旅游演出《西湖之夜》,采用旅游与文化相结合,通过岳王雄风、南宋盛景、梁祝奇缘、东方佛光、风雅西湖、钱江时代六幕的阐释,让游客充分领略西湖的人文风情和底蕴魅力。
在杭州的夜色中,游客可以看到这座城市不同于白天的妩媚与多姿。
武林广场的裸眼3D灯光秀、西湖文化广场“个性迥异”的音乐喷泉,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线22公里的灯光带,“五彩蘑菇”“水雾仙境”等70多个看点,让游客目不暇接……
增加智慧体验
旅行至此不舍分别
当互联网融入旅游,手机成为出行必需品,城市本身正在成为比景区更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开启“慢享生活”。
“移动端预定急速增长”“来杭游客平均年龄27.9岁”“海外游客排名前三分别为:韩国、美国、日本”“远程游客涨幅达到95.6%”……这是杭州旅游经济实验室发布的《2017杭州旅游大数据报告》。
“杭州旅游经济实验室”是全国首个地方旅游数据分析研究平台。借助平台,对海量数据进行整合集成、关联共享、深度挖掘,杭州顺利地站到了精细服务与精准营销的第一方阵。
如4月上线的微信小程序“现实搜索”,就是杭州为旅游主打军——年轻外地游客打造的“旅游掌中宝”。
“111米处有开元路78号的民居建筑、482米有红门局别墅建筑、574米有紫薇园……”站在延安路与将军路的交叉口,长沙游客魏伟打开“现实搜索”,得到了这样的答案。
到达红门局后,魏伟再次打开小程序,对着别墅扫一扫,一段精准且详细的介绍自动显示:杭州市第一批历史保护建筑,建于1935年,著名民主人士余文森住过此楼……
有了“现实搜索”,无论是魏伟、李伟还是王伟,都可以迅速找到附近的人气景点,轻松玩转杭州城。
在杭州,游客还能体验更多精细化、个性化的旅游服务。急游客之所急,杭州开发了“杭州找厕所”微信小程序,涵盖中、英、日、韩四国语言,让游客“方便”更方便;
科学安排时间,杭州打造了“景区客流”信息平台,实时监控景区流量,并量化成舒适指数,指导游客错峰出游;
满足个性需求,杭州推出了《旅游指南》电子书,推荐当季、经典、底蕴等不同主题的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更多的选择。
游客越来越年轻,城市也不能提前“老去”。
2016年,杭州与阿里云联合打造城市大脑,通过智能控制128个路口的红绿灯,使车辆通行时间减少15.3%,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下一步,城市大脑还将运用到旅游、城管、环境等多个系统,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增加城市美誉度。
让城市更“聪明”,让游客更舒心。眼下,杭州正全力以赴,增添城市活力,让越来越多的游客“为杭州而来”、来过了还想来。
记者手记
精心雕琢城市之美
对于杭州这座南宋古都,苏轼曾用“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来描绘游历的感受。在我们看来,正是因为无人“识得全”的飘渺临仙,正是因为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温婉风情,引得无数人前来一遍遍地寻访,从历史的烟雨空蒙走到了风和日丽的今天。
是的,西湖山水犹如一幅历代文人墨客肆意泼洒的色彩斑斓的画卷,勾勒了杭州耐人寻味的诗性文化。甚至有人说,“一座杭州城,半部江南诗。”但若现代杭州人沉湎于古人的音韵吟诵而就此停步不前,无疑也会陷入“暖风吹得游人醉”的自闭境地,忘记更加诗意的远方。
令我们感佩的是,十几年来,杭州市在城市建设中的“精品意识”和“工匠精神”,用心、用情对待每一件小事的工作作风,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精致。细细品读,因为精心,这里煮沸了一湖的江南诗;因为精巧,这里燃爆了一城的灯光秀;因为精致,这里弥漫了一地的龙井香……山水禀赋、历史人文,经过雕琢,成为这座著名旅游城市的生动注脚。
铺开宜昌地图,这座滨江而栖,带状分布的城市,形态与杭州何其相似。幽峡百里、奇峰三千的地域环境赋予了我们同样温婉灵秀的气质;长江三峡、三峡大坝等旅游金字招牌也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屈原、昭君等历史文化名人丰韵了这里的文化积淀;数不清的乡村和户外旅游资源为城市发展加持……我们同样有独特的山水人文财富。
可以说,学习杭州经验,启示我们思考如何让城市更加精致,努力把城区变景区、将节点变景点,在放大全域旅游的乘数效应中,推动千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这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前沿,用绣花一样的匠人精神,在建设和经营这座城市的点滴之处上再用心,在推动旅游供给侧改革上再用智,在带给人们美好的城市体验上再用情——或许,更有质感的宜昌,将成为世人心中的诗和远方,一个魂牵梦萦的“梦里老家”。(三峡日报 记者 王莹 杨婧 严晓冬)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