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丨为让后人不忘本 老党员历时七年自费编著首本乡俗志

继《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问世一年半后,宜昌再现《分乡民俗志》。

夷陵区分乡镇人大原主席、68岁的老党员袁国悦,历经7年,行万里路,五易其稿,拍摄照片4000多张,撰写修改百万余字,自费投资5万多元,率先在全国编辑出版乡镇民俗志《分乡民俗志》,准确而全面地记录了近百年间流传在分乡镇的民俗文化。

3月20日,记者来到袁国悦家中,听他讲述编纂《分乡民俗志》的辛苦历程,以及背后的乡愁寄托。袁国悦,他之所以编纂这样一部志书,只是为了让后人不“忘谱”,为了让乡愁有寄托。

行万里路,访千余人跋山涉水不言苦

今年68岁的袁国悦,是土生土长的分乡人。五彩斑斓的分乡民俗文化,是他刻骨铭心的生活记忆。先后参与编写《分乡镇志》和《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夷陵篇》的经历,让他掌握了大量民俗资料,也让他萌发了采录编纂一本乡镇民俗志的想法。

“俗话说‘老人不讲古,后人失了谱’。何不用文字把这些‘古’记录下来留给后人呢?”

打定了编纂民俗志的主意,袁国悦于2010年下半年便开始整理手中的民俗资料。并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深入到村组户进行田野调查,每年下村时间超过100天。

分乡镇方圆120平方公里,信息不通成为调查的第一大障碍。为了及时把握各地的民俗线索,他在全镇16个村里各发展了两到三个联络人。2013年,左脚跟粉碎性骨折后还拄着双拐棍的他,从联络人那里得知距集镇55里路之外的棠垭村一农户家里,还藏有木头和竹子制作的吊锅钩子,于是在爱人的陪同下辗转到达目的地;2014年冬,他又从一联络人那里得知天马民间艺术团将在田坑村李绪明家的稻场上表演玩龙灯,于是冒着风雨前往记录拍照,留下了关于当地人玩龙灯最真实、最详细的记录。即使得到了信息,调查仍然不易,且不说交通不便,沟通更是困难。一些农民将旧的民俗物件丢在沟里、厕所里,袁国悦在房前屋后寻找拍片时常被别人当作小偷和拐子盯着;一些百姓受传统思想影响,不肯让他看自己的小脚和偏襟衣服;有的老农虽健在,却不肯演示用木犁木耙木耖耕田、压坯、赶耖的农耕景象。

面对这些困难,袁国悦不得不承受着委屈,或软磨硬泡,或自掏腰包“给好处”。

据悉,七年间,袁国悦田野调查所走行程近万里路,采访了一千多人,通过请老者讲故事,请艺人作民间技艺演示,掌握了分乡镇生产、生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大量民俗题材,记录了15万字的文字资料,拍摄了4000多张民俗物件和事象的照片。

学用电脑购打印机

耗资五万不觉亏

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分乡民俗志》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但对于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来说,编写的过程同样不易。不会用电脑,他参加了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举办的电脑知识培训班;不会打字,他便买了写字板录入,连孙子也会来帮忙;不会编索引,他向儿子求救;打印太贵,他便自购了打印设备。

2011年,他先用大字版录入七万字,编成《分乡民俗选》,后经专家指点编写十三万字的《分乡民俗录》,并改名为《分乡民俗志》。

2015年,本志书的特约编审、原夷陵区文联主席杨建章建议在商业服务业和信仰民俗中,把镇内古骡马大道上的集市及青峰山的道教文化增加点份量。袁国悦于是先找老人采访,后请了2个年轻人保护,冒着生命危险攀登到青峰山顶,拍摄了5座殿宇的遗址和残碑碑文。回来后仔细分析研究,先后请10多人帮忙认碑文上的字,最后确定了青峰山上的主殿问安寺是大明弘治元年(1488年)山主陈朝刚开山重建的,至今也有520多年了,并把这些写进了志书。

从2010年着手整理资料,到2016年底在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袁国悦编纂《分乡民俗志》五易其稿。其间他自费购置拍摄和打印设备、租用交通工具、买书号、印刷出版共花去五万多元。

虽然如此,但袁国悦一点也不觉得自己吃了亏。他说,希望这本志书能为分乡创建农旅融合示范区服务,让50年、100年以后的人们特别是分乡人在记忆中守望乡愁,在守望中创新民俗,更加热爱家乡。

专家肯定读者喜爱

民俗传承终不悔

虽然《分乡民俗志》的编纂过程艰辛,但令袁国悦感到欣慰的是,志书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肯定。宜昌市民间艺术家协会顾问彭明吉认为该志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实、语言朴实,且具有分乡特色;民俗专家审读后认为,《分乡民俗志》不仅开创了我市个人编修乡镇民俗志书的先河,是一部展示地域民俗文化的精品力作,也是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省民协副主席、宜昌市民协名誉主席王作栋阅读此书,称之为“完全符合中国民俗志编撰体系要求的乡镇民俗志”。

曾作为袁国悦田野调查对象出现的陈方友,得知志书出版后一口气买了四本,一本留给自己,一个送给弟弟,还有两本分别是给儿子和女儿,且当即看得入了迷,直到肚子饿了才惊觉已经下午。

为让后人不忘谱,袁国悦在志书完成之前,就利用走亲访友、红白喜事聚会等时机,向1000多人传讲了有关民俗,并无偿地向区档案馆提供24组分乡民俗照片,夷陵区还授予他夷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生礼仪”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

面对这份荣誉,袁国悦感到荣幸和满足,但他的民俗传承行动却没有就此止步。接下来,他希望联合教育部门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进校园宣讲的方式,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和认知民俗文化。另外,他还打算将田野调查获得的、未能在志书上呈现的几千张照片进行整理出版,画册名他都想好了,就叫做《民俗印象》。(三峡日报 记者雷春桃 通讯员张国荣 覃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