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来临之际,西陵区云集街道夷陵路社区开展“情暖暖 粽飘香”主题活动,广大居民欢聚一堂包粽子、拉家常,并把包好的粽子送到辖区贫困群众家中,让他们过上一个温暖愉快的节日。(三峡日报 记者 黄翔 通讯员 谭聂高 摄)
长江之滨,西陵峡畔,巴楚文化发源于此,融合于此,源远流长。众多文化遗迹留存,众多文化习俗传承,向人们展开了宜昌数千年文化历史的巨卷。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此勤学问,留下了众多不朽诗篇。千百年来,屈乡儿女纪念屈原,传承端午习俗。在这里,端午节更具浓郁的家国情怀,富含瑰丽的诗意色彩,生动地诠释着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内涵。
屈乡端午大不同
华夏儿女过端午,屈原故里有不同。
南宋诗人陆游七绝《归州重五》中,感慨屈原故乡端午习俗的与众不同:“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
“一个端午三次过,秭归端午比年大。农历五月初五‘头端午’,五月十五‘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末端午’。”6月6日,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第十二代传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谭国政介绍道。
每年五月初五或十五黎明,人们在龙舟下水前祭江,为龙舟“披红”,游江招魂,呼唤屈子魂归。五月二十五“末端午”,秭归当地会有稻场娱乐、跳花鼓戏、唱山民歌、吹打乐合奏、划旱龙船、玩狮子等活动。
“让更多的人来屈乡过端午,了解传统文化习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宜昌建立了传承基地为点,端午节为线,非遗展览馆为面,依托非遗传承人发力,推动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的保护与传承。
同时,扶持非遗传承人开发的龙舟帆船、竹编竹简、堂鼓香包等生产性传承保护项目已与市场对接。支持屈姑食品等企业开发民俗文化产品,目前带有屈原、端午等文化元素的产品已畅销国内外市场。
传统文化润学子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5月25日,市十一中师生跟随演讲者余茜妍充满魅力的语言表述,穿越千年时光,一睹屈子的风采。
6月18日,端午节期间,中国邮政将在秭归举行《屈原》特种邮票首发式。“以邮载道、以德润性”,市十一中举办“我爱国学”青少年演讲比赛,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小小少年旁征博引、妙语如珠,扎实的国学功底展露无疑。而这,正是我市借助端午文化节等重大传统节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
润物无声。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经典阅读进校园、展览进校园、集邮进校园等活动,形成文化磁场,让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滋润学生心田。
演讲结束之时,余茜妍再次用美妙的语言文字,饱满深情地表达着对屈原的敬意:“今年端午,粽叶飘香之时,我会朝着汨罗江的方向,默诵你的《橘颂》,掬一捧江水,洒向你曾经殉国的地方……”
诗意盎然宜昌城
“艾悬墙,粽飘香。日丽风和,处处绽芬芳。江上龙舟争渡勇,飞棹桨,唱铿锵。”6月6日,西陵区学院街办民主路社区活动室内,“尔雅诗社”的骨干成员杨年华一边吟咏着诗歌,一边进行细致地修正。
初夏阳光普照,屋内诗意盎然。端午节临近,诗社的成员聚集在一起进行诗歌创作、朗诵诗歌。
“尔雅诗社”负责人蒋芹介绍,“尔雅诗社”成立于2014年5月,已有社员260余人,集合了社区草根诗人、文学爱好者,定期相聚,开展公益诗词培训,采风等活动,发布“尔雅诗社”微刊51期,组织开展系列活动70余次。
“今年我们创新端午诗会的形式,诗社成员创作与端午相关的诗歌童谣,再由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进行表演。”蒋芹说,“尔雅诗社”正以更新更美的形式传播古典诗文化词,让更多人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纵歌雅吟,诗韵悠扬。近年来,在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市文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宜昌每年举办大型诗歌活动80多场,参与诗歌创作等活动的群众有10多万人。
在宜昌,越来越多的人读诗写诗,更多的人爱上传统文化与文学创作。目前,宜昌有尔雅诗社、骚坛诗社、丹阳诗社等具有一定规模、重要影响的诗社,还有100多个校园诗社等。(三峡日报 记者 杨春艳 通讯员 李巧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