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 猇亭“民生工程推进月”活动记略

餐馆油烟扰民、杂居小区脏乱、弱势群体就业难……这些民生小事,在猇亭区委、区政府的眼里都是大事。去年以来,该区从人民群众的切身需求出发,一项贯穿全年的“民生工程推进月”活动全面铺开。66项民生实事、4种实事类型,30多个职能部门、3个街道等积极作为,惠及人民群众20000余人,切实将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

商住双方解“心结”

5月14日中午,虎牙街道鸡山新村社区门口的郑记餐馆老板王斌正在忙里忙外招呼客人。而在几个月前,他的餐馆差点关了门。

去年下半年,王斌接下这家餐馆后,“麻烦”便找上门来。“居民们频频去社区投诉,餐馆的油烟直接排放,堵塞下水管道,严重影响了居住环境。”

像郑记这样的餐馆,社区门口一共7家。居民和餐馆的关系一度剑拔弩张,成了社区的一个“心结”。

于是,这一问题被迅速纳入猇亭区“民生工程推进月”活动内容,由城管局、食药监、环保局、园区公司、虎牙街道等单位统筹协调,完成的具体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每月上报区政府。

这样的工作机制和推进力度,让商住双方有了期待。

本着为商户和居民考虑的原则,各职能部门前后开了6次会议,最终敲定了整改方案:由食药局制订油烟排放标准;鸡山新村负责审核油烟净化设备是否符合油烟排放及噪音标准;由街办出面找专业餐厨公司为7家商户统一设计油烟管道布局,再由商户自行施工。这样下来,每家商户节约成本近1万元。

随着油烟管道的整改,餐馆下水管道也重新铺设,经过近两个月的综合整治,曾经的黑臭环境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社区环境,周围居民个个拍手称快。

“烫手山芋”不烫手

5月15日,在云池街道云池社区干净整洁的4820小区内,一群大爷大妈正在树下“斗地主”。但在一年前,小区里的边边角角有种菜的、有养鸡的、有熏腊肉的,下水管道陈旧老化,小区门口的垃圾堆成了山。

造成这样的局面,有许多历史性原因。

4820小区原是军工厂住宿区,2016年小区的社会事务由企业移交至云池社区管理。住户大多是工厂退休老职工,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导致小区环境“一言难尽”。

云池社区接下这个“烫手山芋”后,街办统一规划,计划进行小区改造,但小区住户并不买账。“这样的环境住了一辈子,没觉得哪里不好!”“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不需要别人操心。”

面对矛盾重重的困境,单靠社区力量很难解决。通过“民生工程推进月”的强力推进,街办、住建局、城管局、规划局纷纷行动,共同啃下这块硬骨头。

居民不理解,社区网格员天天上门做工作;成山的垃圾,城管局专门安排清理清运……看着居住环境越变越好,居民的抵触情绪渐渐减少,不少人主动将自家菜园、鸡舍拆除。

通过各单位分工协作,先后对小区环境进行4次集中整治,前后清理垃圾近10吨,拆除违规违建100余平方米,投放公益广告180余处。不少居民表示:“居住环境变好了,最终受益者是我们自己。”

打造社区 “金招牌”

5月17日下午,我们来到古老背街道桐岭新村社区再就业基地,“引进服饰加工企业后,从简单手工制作逐渐转型升级。”负责人冯金玉带领参观的生产车间,宽敞明亮, 20余名工人们脚踏缝纫板,手上穿针引线,正在加紧赶工。

培训基地成立之初,主要为解决社区残疾人、4050就业困难人群、搬迁移民的就近就业问题。刚起步时,主要是手工制作绢花,由于工作方式灵活、离家近,工人人数最高峰达一百多人。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绢花的市场需求具有季节性,无法全年生产,并且不符合生态环保发展理念。如何让再就业基地走得更长远?

去年底,猇亭区委区政府将该项工作纳入“民生工程推进月”活动,由区人社局、区民政局、街办等单位共同负责,为就业基地解难帮困。

通过各方搜集信息,当得知一家服装厂有用工和场地需求时。各方牵线搭桥,服装厂成功进驻。“目前工人大部分都是猇亭本地人,还解决了两名残疾人就业,月收入平均达3000元左右。”服装厂老板杨女士告诉笔者。

不仅如此,政府还拿出真金白银进行帮扶,该区人社局、民政局为再就业培训基地拨付18万元资金,共同用于就业困难人员技能培训。

“我们要把再就业培训基地打造成民生工作的‘金招牌’。”问到今后的打算,冯金玉信心满满。(三峡日报 通讯员 谭雪姣 张厚益 记者 袁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