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前的鄢家河
治理后的鄢家河绿意盎然。 通讯员 周俊 摄
为提高防洪标准、优化配置水资源和修复保护生态环境,夷陵区启动了黄柏河流域环境治理工程。该工程共涉及24个子项目,按治理内容主要分为防洪工程、水源工程及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3类,总投资12.2亿元,建设期集中在2017年、2018年。
工程是否如期开工?施工进展如何?5月上旬,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选择鄢家河左支河道治理三标段项目,进行现场探访。
在小溪塔街道陈淌坪村四组,记者看到,以跨河小桥为界,上游的河道清澈见底,护坡上青草覆盖,紫荆、红叶石兰、大叶女贞争奇斗艳。
“一直住在这里不觉得,现在一整治,就大不一样了!”眼前的美景,让附近村民卢光明笑的合不拢嘴。
原来,鄢家河是一条防洪沟,平时垃圾、污水直接入河,导致河水黑臭,垃圾遍野,杂草丛生。到了汛期水量增加,临河良田就会被淹没,周围村民苦不堪言。
去年7月,夷陵区投资9400万元,启动了鄢家河左支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单位夷陵区城发集团的要求是:按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将河道拓宽至22米,两岸新建1米5高的混凝土镇脚和挡土墙,墙上护岸进行绿化。
刚开始的设计可不是这样。“原来只需建挡土墙,现在不仅强调护岸绿化,就连水生植物的种植也有要求。”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王家新说。
“特意做修改,是为了加强水土保持吗?”记者问。
“这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改善生态环境。”夷陵区城发集团项目工程师周俊告诉记者,以前肥水、生活污水直排,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河道发黑发臭,所以新方案要求施工方在完成河道清淤后,种植水生植物。
这一改动,让王家新犯了难,不得不重新考察学习,直到今年春,宜都一水生态资源开发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我们才成功引种菖蒲、鸢尾、水芭蕉等植物,总算化解了这道难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止是“三标段”,整个治理项目都在提档升级。从一旁的“鄢家河干流及左支河道治理工程平面布置图”上可以看到,11公里的河道,根据原始条件不同,设计了10余种绿化方案,有的是“两岸进行生态护岸及绿化”,有的是“增设景观护栏,进行墙面绿化”,有的是“左岸高边坡治理,右岸建湿地护岸”……
布置图左侧的文字说明也颇有气势:“用生态的理念,结合自然的工法,合理布局和系统的治理,打造秀美灵动的鄢家河”。
“每段河道情况各异,污染程度不一,不能一瓢水舀了。”夷陵区城发集团副总经理包建峰说,他们不支持大拆大建,希望通过分类指导,把建设的重点从“事后治理”转向“事前保护”,可持续地改善河道生态。
“把生态修复挺在前面”,这是贯穿黄柏河流域治理的理念。今年4月,黄柏河干流汤渡河——小溪塔大桥河道综合整治项目正式开工。据相关资料显示,该项目全长15.2公里,总投资4.2亿元,占整个全部治理工程的三分之一。
“不比鄢家河项目大多少,为什么资金差距这么大?”记者有些不解地问。
“即将实施的河道清淤、生态护坡、截污纳管等工程项目,量最大,范围广,花费自然大。”包建峰话锋一转,“但这只是辅助,重点是为后期自然湿地修复创造条件,帮助河道环境恢复到原始状态。”
通过系统、科学的治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黄柏河将呈现出“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新面貌。(三峡日报记者 杨婧 高圣男 裴乔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