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黄柏河,夷陵区从娃娃抓起

小溪塔三小志愿者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活动。通讯员 吴宏福 摄

“夷陵区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那你们知道夷陵区有哪些水资源吗?”记者日前来到夷陵区冯家湾小学采访时,五年级(一班)的学生正在学习《生态小公民》校本课程。

“这是去年9月新开的一门课。”冯家湾小学副校长陈天东告诉记者,全区所有幼儿园和中小学都开设了这门课程。

记者看到,小学低年级版《生态小公民》教材分“花草树木人人爱”“水宝宝我们珍爱你”等12个章节,设置“想一想”“看一看”“讲一讲”等板块,内容涉及生态理念、生态知识、生态习惯、生态技能等,教材图文并茂,可视可读。

“考虑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接受程度,教材还开发了幼儿、小学高年级和初中3个版本。”教材主编、夷陵区教育局教育科科长汪宏军介绍说,幼儿教材以绘本为主,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教材特设了“活动天地”“践行平台”等板块,以传授环保技能为主。

“黄柏河流经夷陵区,所以加入了黄柏河保护的相关内容,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汪宏军说,幼儿版教材专门编写了《还黄柏河清澈》阅读绘本,小学高年级版教材拟定了《调查身边水资源、了解家乡水质状况》的实践活动,链接了宜昌推进“河长制”的具体举措,增强孩子们爱护母亲河的意识。

“这门课程对树立学生的环保理念,产生了怎样的效果?”面对记者的提问,汪宏军提议说,“我带你去东湖初中现场看看吧。”

“这所学校的特色是垃圾分类实践。校园设有环保教育站,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前不久学校还组织全校师生参观了区垃圾填埋场……”一路上,汪宏军简单介绍了东湖初中的情况。

一进校门,干净整洁的环境果然让人眼前一亮。教学楼背后,10个垃圾桶一字摆开,每个垃圾桶上都有纸贴:“瓶”“罐”“纸”“一”“三”“五”“七”“电”,过往的学生把垃圾扔到了不同的垃圾桶。

“‘瓶’和‘罐’各有两个,是一样的功能吗?”记者不解地问。

“我们采用的是精分类标准,一个编号只代表一个类别。”东湖初中校长向芳指了指垃圾桶上方的标识和样品:一个是“玻璃瓶”、一个是“塑料瓶”(含塑料制品)。

“从课本到实践,强化了生态意识的渗透,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生态环保习惯。”东湖初中团委书记胡汉平笑着说,现在学校的环境卫生越来越好,一次性用品都很少见到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生态小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夷陵区各学校结合实际,大胆创新,突出特色,效果显著。如冯家湾小学结合背靠山林的自然条件,在大树上安置50多个鸟巢,让小鸟到学校安家落户;上海中学开展环保创意设计大赛,利用废旧易拉罐、纸盒、光盘等制作工艺品,变废为宝……

“我们将继续拓展‘生态小公民’的活动内容,让绿色‘基因’激发更多生态活力。”夷陵区教育局局长郭道林告诉记者,夷陵区正在整合教育、林业、科协、环保、国土等部门的生态环保教育资源,以学校为主阵地筹建生态环保教育基地,促进学校生态环保教育与社会、家庭生态环保教育的融合,把绿色的种子撒到大街小巷、千家万户。(三峡日报记者 裴乔丽 杨婧 高圣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