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2万多名游客涌进宜都市五眼泉镇弭水桥村的三峡九凤谷景区。
一条镶嵌在青山绿水间、4.5公里长8.5米宽的生态廊道,见证了乡村与景区的热闹。黑色沥青路可供两辆旅游巴士对开,朱红色慢行道可供游客骑行、散步。
生态路虽美,却来之不易。
最难方案:“100余户需要无偿让地”
2014年以前,弭水桥村七组、九组、十组的村民,长期需要步行1.5至3公里到聂家河镇才能到达公路,同时这3个组紧靠着九凤谷。
村里决定修一条连通九凤谷、村民和省道的生态路。勘查过后,设计公司提出三个方案。方案一,尽量取直线进山,征地只涉及10余户。“否掉,路如果不能方便群众就没有意义。”党总支书记刘大卫的意见得到“两委”班子的赞同。
方案三呢,是另一个“极端”,弯弯曲曲,经过的户数多,需要100余户让地72亩。“征地成本太高,咱们把路的标准降一降吧,6米也能错车了。”后备干部刘德华记得,当时有人提出降标准,刘大卫咬了咬牙,硬是把8.5米的标准守住了:“这条路不仅管出行,还要管致富。”
三种方案,选定了最难的一种。
最快决定:“3分钟不到就同意让”
七组村民谢远清,是同意无偿让地的第一人。
“2014年9月10号,刘书记到家里来走访,话一说开,我和家里人简单商量了一下就同意了,3分钟不到。”
坐在自家屋场,谢远清身后十几米就是生态廊道,小汽车、旅游大巴不时驶过。他说,那年把六七分茶叶田让出来修路,每年收入少几千块,不过算大账的话,路通了,茶叶、蜂蜜的卖价也高些。
当时,同组的黄家荣思想不通,谢远清还帮村干部一起劝他:“每次你亲戚来玩,还要把车停在聂家河,走几里泥巴路,你脸上有光?”加上子女也在劝,老黄一天后就同意了。
让地最多的是50岁的罗圣英,近2亩茶叶全部无偿让出,一年减收几万元。“路不通什么事都办不成,乡亲们肩挑背磨的日子不好过。”罗圣英说,刘大卫当时已经上任了半年,村民反映的大小问题都有回应,办了不少实事。因此,她相信这条路是为老百姓修的。
一个星期,100余户村民全部同意无偿让地。“田是农民的命根子,村民们无偿让出来是对班子极大的信任,更是重托,开弓没有回头箭!”刘大卫说。
最短工期:“1年不到就通车了”
2014年9月中旬,修路的第二次专题会上,刘大卫抛出一个问题——
“72亩田,每一寸都是群众的血汗,怎么尽快把大家的损失补回来,让大家尽早受益?”
七嘴八舌,讨论热烈,思想得到统一:“道路和景区建设一起搞。分别成立九凤谷项目服务专班和生态廊道建设专班。”
建生态廊道,钱从哪来?
当时,宜都市启动“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财政局实施“竞争立项”,每个乡镇每年申请一个村。修路那几个月,专班成员向上争取政策时,将群众齐心协力修路的情况反复汇报。最终,凭“100余户村民无偿让地修路”及背后的群众团结奉献精神,弭水桥生态路申报成功。宜都市财政配套200万元,分两年支持弭水桥村开展庭院美化、污水处理等工作。考虑到生态廊道、九凤谷景区对周边贫困村望佛桥村、拖溪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宜都市政府又整合其他资金1500万元,支持生态廊道建设。
当时的道路建设施工方负责人宋明华说,施工期间,沿路很多村民邀请工人们去家里吃饭,这在他负责的工程中还是首次。
2014年10月动工,2015年6月20日通车,当年12月完成黑化、亮化、绿化,弭水桥村生态廊道建设刷新了五眼泉镇10年来道路建设的最快纪录。(三峡日报记者 曹阳 陈璐,通讯员 朱灿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