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年丨对话曾参与医疗救援的两位宜昌籍医生

龚园(左)和吕恩在绵竹市灾后重建纪念馆门前留影

十年前,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发生8.0级特大地震。两天后,我市组织了18人的医疗救援队前往四川省什邡市参加救援工作。

十年后,2018年5月3日,宜昌市一医院麻醉科医生吕恩和宜昌市中心医院麻醉科二病区主任龚园再次回到灾区,回到当时展开医疗救援的什邡市第二人民医院,去探望那里的人与物。

十年城市重建 灾区人民过上新生活

记者:十年之后,为什么想到要重回灾区看一看?

吕恩:十年前,我们说过,十年后我们还会回来的。这次,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组织曾经参与抗震救灾的麻醉医生重返灾区,我们去了北川、汉旺、什邡。虽然都是沉重的回忆,但是我们仍想去祭拜逝者,并看看十年后的变化,看看那里的重建情况,感受那里的一情一景。当时,我们在什邡市第二人民医院参与了两周的救援工作。这家医院现在可大变样了,新修了一栋住院部和一栋门诊大楼。地下车库是一个可容纳一万人的避难场所,整栋楼抗震力超强。之前的废墟全部围起来了,重建了新的城市,新城是北京对口援建的,新房拔地而起、人民安居乐业,过上了新的生活。

龚园:每到5月12日,我的心情就不会很好。在护士节里,本该对科室的护士们说声“节日快乐”,但是我真的讲不出来,科室的人也很理解。在这次重返灾区的路上,我们依然可见倾倒的民房,断裂的桥梁,这些都没有被拆除,并作为地震的见证永久保留。此次重走,让我发现灾区人民真的很乐观,无论在什邡的城镇还是乡村,我看到曾经的灾区人民的那份新的笑容。为灾区的巨变、为灾区人民对待新生活的豁达的生活态度倍感欣慰。再过十年,我还会去。

地震常伴随着手术 作为医生已尽了全力

记者:十年前,你们去什邡市开展了哪些医疗救援?

吕恩:2008年5月14日,地震后的第三天,湖北省组织了98人的医疗救援队,其中宜昌市18人,我和龚主任有机会参与其中。当晚抵达成都后,我们还没有太大的感觉。5月15日一大早,我们一行乘车前往什邡,越接近目的地,氛围越凝重,一路上的状况让人心酸。到达什邡市第二人民医院后,院子里过道上全是伤员,我们立马投入到了紧张的救援工作中。我和龚主任都是麻醉医生,当时的手术室在七楼,有三个手术间,我们配合当地的医生,一起完成工作,一周就做了69台手术。在那样的时刻,作为医生,我们竭尽全力做了一切。

龚园:当时,什邡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麻醉机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那种,但我们还是克服各种困难。因为当地的医生比我经历的更多,承担的更多,无论是体力还是精神上的,他们都几天几夜没休息了,有的还失去了亲人。骨科的赵医生,全家就他一人了,还坚持在一线,任何的安慰都显得很无力,我们只有陪同他们并肩作战。由于当地的医疗条件实在有限,一周后伤员全部转送到其他城市进行治疗。后来,我们就开着救护车,前往绵竹灾棚为伤者处理伤口、送药,进行健康宣教。地震时常伴随着我们手术,我们经历了5次七级以上的地震,对于五级六级以上的地震,我们已经很淡定了。

坐空地上避余震 老百姓送被子令人感动

记者:十年前的那两周,让你们最难忘的是什么?

吕恩:一次,我们开着救护车到红白镇去送药,经历了最大的一次余震。当时,我正与麻醉科的其他同事在通电话,通讯突然中断了,最后过了好久才恢复。回来的时候,我们发现之前走过的公路也被埋了。虽然经历了千余次的地震,但是那次是最紧张的。

龚园:还有一次特大余震来临的时候,广播要求不能呆在房子里,我们就在外面坐了一夜。当地的老百姓知道后送来了被子、躺椅和雨伞,让我们非常感动。当时,一位曾一起进修的同学被埋在了北川县医院,很遗憾,当时没有找到他。2009年,我在网上电子纪念馆找到了他,此后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祭奠他。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 全社会重视学习急救技能

记者:这次重走灾区,回来后有什么感受和牵挂?

吕恩:天灾面前,人类真的很渺小。十年前,中国对大地震救灾的经验有限,从医疗救援的角度,同样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看到现场后,作为医生,我不断地扪心自问、反思,我们的灾难医学能做些什么,在灾难面前,怎样尽量的将人类损失减少到最低。

灾难发生前怎么预防?很多是可以预防的,废墟中也有几栋房子很完整,如果所有的房子都可以抗8级地震,会减少很多灾难的发生。如果灾难发生,怎样启动应急救援?医疗、军队、消防,应有一套很完备的应急救援体系。

龚园:灾难现场,其实第一时间展开救援的绝大多数是普通群众,充分发动群众,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解救他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难造成死亡。但是,目前很多人没有掌握心肺复苏的急救技能。因此,作为一名医生,我呼吁全社会都要重视学习急救方法,比如在广场、学校、社区建立急救培训点,宣传普及防灾、抗灾知识,定时举办救灾演练。从小就抓,初中开始学习急救知识与技能,小一点的孩子也要有急救的意识,自己不会可以寻求他人帮助。在人口密集公共场所,都应该安装自动除颤仪,这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保证。目前,三峡机场已经配备这个设备,希望更多的公共场所配备这种急救应急设备,为更多的患者争取最佳抢救时间,挽救更多的生命。(三峡商报记者 靳芝 岳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